史上最熱?國慶黃金週,到底誰在買車?

“實際上從放假前幾天開始,來諮詢的人就已經非常多了,國慶期間下單的客戶特別多。”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國內車市迎來又一波的消費熱潮。10月8日,汽車預言家走訪了位於北京地區的一家零跑汽車4S店,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國慶期間店內的客流量顯著增長,前來諮詢、試駕的消費者絡繹不絕。“再加上10月新的購車權益,整體上對於零跑的關注度非常高。”

就連零跑汽車CEO朱江明也迫不及待在朋友圈曬單,表示國慶7天假期中,零跑的大定訂單突破17000多輛,其中,僅10月7日當天就達到3576輛,銷量再創新高。

而零跑並非這個國慶黃金週中唯一的“受益者”。據國家稅務局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全國汽車新車銷量同比增長11.7%,其中新能源車同比增長45.8%。其中,比亞迪新增訂單16萬,鴻蒙智行(問界+智界)2.86萬輛,小米SU7(參數丨圖片)鎖單超過6000輛,理想大定破2萬輛,小鵬新增訂單1.6萬輛,極氪大定也突破萬輛。

相對應的,體現在股市上,汽車板塊也呈現出持續上漲的趨勢,這一方面得益於近期大盤火爆行情所帶來的拉動效應,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十一黃金週”帶來的助力。其中,零跑、理想、廣汽3家車企股價走勢強勁,均已累計增長超6成;此外,東風、長城、吉利、小鵬、蔚來、小米等車企股價也不甘落後,均實現超過30%的累計增長。

在行業觀察人士看來,今年的國慶黃金週可能是近幾年來最熱的一次。2022年由於疫情原因,整體車市的消費情緒不高;2023年剛剛解封,消費者更願意參與到旅行等其他消費領域中,國慶黃金週對於汽車消費意義略有降低。到了今年,國內車市的消費情緒回升,再加上“以舊換新”政策、地區及車企補貼的共同推動下,汽車消費自然顯著增長。

今年8月份,商務部等7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個人消費者於2024年4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購車時若報廢符合標準的舊車,可分別獲得2萬元(新能源汽車)和1.5萬元(燃油汽車)補貼。

目前,已經有上海、湖南、天津等多個省份及城市陸續出臺政策文化,從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再到增加資金支持等方面,持續加大力度促進汽車以舊換新。在行業專業人士看來,以舊換新政策的穩健推動和潛力釋放,是這一輪國慶黃金週汽車領域展示出空前活力的重要原因。不過,如果想要在更長的時間週期內發揮長期效用,還需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健全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簡化“換新”流程等多方面進一步發力。

除了政策上的助推之外,車企自身的“攻勢”也是一個重點。一方面,金九銀十,作爲一年中銷售最旺的兩個月,從9月份開始,不少車企就在持續推出新的產品,爲下半年的衝刺做準備。

據瞭解,從9月5日領克Z10正式上市開始,整個9月,共有40餘款新車扎堆上市或開啓預售,其中,僅10號和20號兩個“良辰吉日”中,單日的新車上市或預售數量就達到8款,平均幾乎每一小時就有一款新車上市。並且價格普遍十分具備競爭力,比如蔚來全新品牌樂道旗下的首款車型樂道L60,整車起售價僅爲20.69萬元,並提供「車電分離」的購買方式,價格可低至14.99萬元。

另一方面,銷售終端的優惠政策、置換補貼等也在國慶期間持續刺激着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據瞭解,在9月分針對漢、唐車型推出的最新置換補貼政策,比亞迪宣佈延續至10月份。漢、唐家族車型可享受國補+廠補至高2.8萬元補貼,另提供0首付、0利息、0月供等金融政策。用戶置換漢、唐家族車型可獲得至高2萬元國家補貼及8000元比亞迪補貼,同時可享受最低0首付、至高5年超長貸等金融政策。

零跑汽車則在國慶的第一天就推出了新的優惠政策,其中,購買零跑C16車型,可享最高40000元購車權益;購買零跑C10車型,可享最高43630元購車權益;購買零跑C11和零跑C01車型,可享最高37630元購車權益。

相比之下,鴻蒙智行推出的優惠政策還要更加具備“針對性”。今年9月,鴻蒙智行全系共交付新車39931輛,爲了提高銷量和穩住市場,鴻蒙智行提出在9月24日至10月8日期間訂購鴻蒙智行家族車型的用戶,車輛交付後贈送充放電套裝一套。要知道,目前鴻蒙智行擁有超83000座充電站,快充/超充充電槍超過660000個,覆蓋超過340個城市,含金量十足。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在於近兩年興起的“自駕熱”,這種對於自駕出行的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汽車消費。據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預計今年國慶期間自駕出行的比例超過80%,達15.26億人次。

一位來自浙江的網友告訴汽車預言家,“以前家裡現在有輛小轎車,但用得長了空間也比較小,一家人出去旅遊也不方便。現在疊加補貼加上各種優惠的力道也很大,趁着假期休息剛好把車換了,下次假期就能帶着家人一起出去旅遊了。”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如烈火烹油,國慶期間的火爆猶如一道“強心劑”,但想要更加長期、高質量的穩定增長,車企們還需要制定更加全面而長遠的規劃,以產品、技術爲核心,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