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專家談:加快教育信息化 支撐終身數字教育

編者按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爲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十四五”時期,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日前,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作出部署。爲使社會各界更好理解《規劃》內容,從不同行業視角展望數字中國建設新圖景,中央網信辦選取部分重點行業,邀請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對《規劃》中相關內容進行研究解讀。

2021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作出了部署安排,爲各地區、各領域信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在十項重大任務的第八項“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保障體系”中,首次明確提出“開展終身數字教育”,並從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教學變革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爲“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一、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規劃》明確要求,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這需重點從優化網絡基礎設施和升級校園基礎設施兩大方面推進:

在提升網絡基礎設施水平上,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基礎和國家公共通信資源,加強國家主幹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的銜接,爲全體師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高速、便捷、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接入教育專網的帶寬水平,實現中小學固定寬帶網絡萬兆到縣、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同時,通過衛星電視、寬帶網絡和寬帶衛星爲薄弱學校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在提升校園基礎設施水平上,需進一步落實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加快學校教學、實驗、科研、管理、服務等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推動有線網與無線網的深度融合,有條件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提升各類教室、實習實訓室的數字化教學裝備配置水平,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普通教室中全面覆蓋,較先進的高清互動、虛擬仿真、智能感知等裝備按需配備;逐步普及符合技術標準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持各類數字教育資源和工具軟件等應用,助力實現網絡條件下個性化教與學。

二、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明確指出,要“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這要求我們必須從資源形態、供給方式、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

首先,要應用各種新興技術豐富數字教育資源的表現形態,提升數字教育資源的教學交互與應用體驗。藉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虛實融合教學場景、智能導學系統、智能助教、智能學伴、教育機器人等新型資源開發,使數字教育資源更好地服務於師生的知識建構、技能訓練、交流協作、反饋評價等教學活動。

其次,要針對各教育階段與類型的不同需求,建設支持育人全過程、動態更新的高質量數字教育資源體系。推動新形態教材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實現與教材配套的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同時,基於網絡學習空間匯聚、組織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並加強課程思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家庭教育指導等資源建設,實施戰略型緊缺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儲備計劃。匯聚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科技館等社會資源,共享社會各方開發的個性化資源,滿足學習者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第三,要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內容與應用情況管理,發展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服務。推動基於資源標識分類與育人過程數據的精準資源服務,加強對海量資源及應用數據的挖掘分析,探索構建自適應學習系統,不斷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推動數字資源開發機構由以資源建設爲主向資源建設與服務並重轉型發展,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資源服務機制,促進服務方式創新。鼓勵社會企業提供基於網絡與智能技術的數字教育資源運營服務。

三、推進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的教育教學變革

《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這勢必需要利用技術賦能,全面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和評價方式改革。

在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方面,應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中小學校、職業院校、普通高校的跨學校、跨班級教學活動,普及信息化條件下的選課走班制等教學組織模式,逐步實現“一人一課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推廣智能助教、智能學伴等教育應用,通過人機共教、人機共育,助力減負增效。針對自然災害、大規模疫情等極端情況,建立互聯網、移動網、廣播電視網等多渠道融合的應急網絡教學系統,探索應急教學模式。同時,還需注重建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評估改進機制,開展大規模、長週期、多樣態的教學觀測,檢驗新型教學方式的成效,產出高質量的改革成果。

在推進評價方式改革方面,應開發智能化的評價工具,建立以信息技術爲支撐的學生、家長、教師和社區等多主體協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建立學生數字檔案,推廣基於大數據的評價方法,支撐開展面向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促進以考試和測評方式爲重點的招生考試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相關考試中實行規模化機考,探索優化線上考試,普及網絡面試。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的智能化測評,探索操作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類等考試的人技協同評判。

四、深化基於教育大數據分析應用的各級各類教育服務

《規劃》明確強調,要“發揮在線教育、虛擬仿真實訓等優勢,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不斷拓展優化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

對基礎教育,重在依託網絡學習空間,加強教學過程數據分析,提供適應性學習資源和智能學習服務,推廣數據驅動的差異化教學與個性化學習。探索智能化教學工具應用,推進教學創新,提高教學質量。創新課後服務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有質量的在線答疑與互動交流服務,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對職業教育,應注重利用信息化促進產教融合,加強虛擬仿真實訓資源的普及應用,構建工作場所與虛擬場景相互融合的育人環境,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培訓模式,提高就業導向的職業培訓服務能力。構建數據驅動的學訓結合評價體系,包括課程學習、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等,服務學生成長和高質量就業,建立職業教育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對高等教育,應注重利用信息化促進科教融合,加強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促進數據驅動的科研範式轉型,逐步建立以創新爲導向的高校科技評價體系。實行基於大數據的綜合評價,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探索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聯盟機制,擴大服務範圍和服務對象,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動能。

對繼續教育,應重點融合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支撐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習者隨時、隨地、按需學習;構建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學習生態系統,助力實現高質量的終身學習。

五、建設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明確說明,要“探索擴大學分銀行試點及成果積累、認證和轉化,建設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這需要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一是建立連接學校家庭社會的泛在學習環境。依託校內外的開放教育資源,基於全民學習需求與能力監測數據,爲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推介、學習方法指導,支持開展適合自身需求的自主學習。聯合自然、歷史、文化、科技等不同類型的場館,構建基於場景感知的學習資源和應用,提升學習體驗。鼓勵學習者基於智能學習終端開展彈性學習,促進學習與工作、生活相互融合。藉助互聯網實現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對基層、農村的全覆蓋。

二是基於國家資歷框架,完善學分管理制度。支撐建設國家和省級互通的學分銀行體系,實現終身學習成果的認定、累積和轉換。建立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實現“一人一生一賬號”,將個人學歷教育、培訓、職業經歷和非正規、非正式學習活動等學習成果存入賬戶,形成個人終身學習檔案。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面向政府、學校、社會公衆和用人單位提供可信共享與應用服務。

三是擴大學分銀行試點規模,暢通終身學習渠道。深入開展繼續教育課程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試點,搭建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橫向溝通的全民終身學習“立交橋”。推動面向高素質農民、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等不同對象的學分銀行試點項目建設,探索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促進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深度融合。

此外,還需高度重視基於信息技術構建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教育治理現代化作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容,亟需建立以數據驅動爲核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業務、全流程教育治理體系,實現治理模式向“數治”轉變,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建設完善一體化教育政務服務公共支撐體系,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和辦公協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豐富教育數據應用,通過聯結、貫通、整合各類教育數據,形成豐富、準確、可信的教育基礎數據,支撐教育的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

總而言之,發展“終身數字教育”對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教育信息化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利用信息技術完善教育教學環境、優化教育資源供給、加快教學方式改革、拓展終身學習服務,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楊宗凱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武漢理工大學校長

商丘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www.sqjubao.cn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佈

關注網信商丘 瞭解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