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國際專家組:疫情溯源機會之窗正變小

赴中國研究COVID-19疫情起源的國際專家組表示,疫情溯源的關鍵科研之窗正在變小。(圖/shutterstock)

今年初被世衛派赴中國研究COVID-19疫情起源的國際專家組表示,疫情溯源的關鍵科研之窗正在變小,他們曾呼籲任何佐證實驗室外逸論的資料都請提交世衛,但到目前一件都沒有。

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美國媒體披露,美國總統拜登已收到今年5月下令情報圈調查COVID-19起源的報告,但結論是美國情報圈對病毒起源仍無共識。世衛-中國的疫情第一階段聯合溯源報告3月發表後遭受部分科學界與西方國家質疑,批評未能充分注意實驗室外逸論,中方也沒全盤分享數據等。

「自然」(Nature)期刊25日刊出發年初前往中國參與溯源研究的11位國際專家的聯名聲明評論,是他們在連月爭議後首次公開表態,迴應報告發布後的相關批評;唯一沒參與聯名的當初成員是世衛(WHO)食安科學家班恩巴瑞(Peter BenEmbarek)。

國際專家組成員表示,他們出發前每人都有向世衛提交詳盡的保密聲明,充分交代包含資助、共同研究與曾提出過的疫源看法等潛在的利益衝突資料,都經過世衛檢視後才被派往中國。

專家們在聲明裡強調,他們的任務遵循世衛與中國於2020年商定的職權範圍,包括詳細重建大流行的早期階段、早期病例回顧性研究及人類、動物和環境相關分析等,實驗室外逸論本不在他們短短兩週的研究範圍,但因覺得外逸論重要到無法忽視,因此納入與中方的討論議題。

專家組表示由於在武漢的時間與授權有限,只好優先了解相關實驗室在疫情之初的角色、整體生物安全程序與2019年底可能的職員染病等。他們訪談中國疾控中心在武漢的實驗室、湖北省疾控中心實驗室、中國社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3間實驗室的負責人、職員,並檢閱對方的研究作爲評估。

國際專家組表示,中方固然不願分享一些原始資料,像是174名2019年12月的確診病例,理由是顧慮病人隱私,但鑑於這些人不大可能是最初病例,對溯源幫助有限,因此雙方同意這些資料列爲第二階段溯源研究時再觸及。

專家們稱第一階段的溯源研究本就不預期能給出決定性答案,只是爲經年累月的後續科學調查奠定基礎,他們在報告裡也敘明若往後能取得新證據,第一階段的結論便會修正,「圍繞這份報告的一些公共話語可能源於對調查工作本身的誤解和誤傳」。

他們強調報告並未將實驗室外逸的可能剔除,只是根據現有能取得的資料,他們無法苟同部分科學家與媒體把實驗室外逸論的可能性比重,拉擡到與動物宿主中介傳人一樣高。

今年6月一份論文披露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去年3月應中方科學家所請,刪除資料庫內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分析數據,引發滅證質疑。但專家組表示,他們的中方同僚洽詢後已將數據恢復,並將數據加進第一階段溯源報告裡,相關數據來自去年一月發病的人,無法爲溯源提供任何新資訊。

專家組表示,他們在第一階段報告裡乃至報告發布後,都曾呼籲凡有任何佐證實驗室外逸論的資料,都請公開發表並提交世衛,「但目前爲止一件都沒有」。

國際專家組表示,他們與中方團隊都有推進第二階段溯源的意願,他們也列出進一步追溯中國境內、境外的早期COVID-19確診例、評估中國境內與鄰國的野生蝙蝠等潛在宿主等優先要務。

專家們擔心隨抗體消失,蒐集進一步樣本與篩檢2019年12月以前接觸到病毒者的可能性越來越少,許多可能攸關溯源的農場與動物遭關閉及撲殺,很難找到早期向人類傳播病原體的證據,溯源的關鍵生物科研之窗正在變小。

「溯源是全球當務之急,它需要基於科學...我們呼籲科學界和各國領袖聯合起來,加速推動第二階段溯源研究,目前還有時間。」

此外,科學期刊「細胞」(Cell)8月下旬刊登一篇由雪梨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霍姆斯(Edward Holmes)、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者高德斯坦(Stephen A. Goldstein)等20多位科學家聯合撰寫的研究,認爲新型冠狀病毒最有可能源自動物傳人的跨物種途徑,實驗室外逸論缺乏足夠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