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痣還是皮膚癌?醫「1張圖秒對照」 長這2部位最危險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擔心是否爲皮膚癌,皮膚科醫師羅陽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示意圖/ Shutterstock )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有點擔心是否爲皮膚癌,還是什麼?尤其是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痣,例如凸起、長毛、流血、藍色、紅色等。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以及常見醫學定義的痣和「民衆所稱的痣」,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

●真的痣可分成3大類型,黑色素細胞組成形成痣。

羅陽醫師表示,「真正的痣」視深淺程度可分成3大類型,包括交接痣、複合痣、真皮痣。

交接痣:

長在表皮層和真皮層交接處,外觀平而黑,是最爲常見的痣。

複合痣:

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但再更往真皮更多一些,外觀微凸,可能有點長毛。

真皮痣:

更多長在真皮層,凸起幅度明顯,外觀會有如顆小肉芽,顏色常見爲肉色、淺褐色,在臺灣也俗稱「肉痣」,也多半隨毛髮。

爲什麼會長痣?

長出痣的原因是因爲黑色素細胞組成,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可包括日曬、紫外線,這是最常見的。藥物也可能會有所影響,例如免疫抑制劑、或荷爾蒙相關藥物。而像是懷孕、青春期等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有所影響。

●痣和皮膚癌常見Q&A解惑

瞭解痣的3大類型、形成原因,羅陽醫師也說明各種醫學定義的痣和「民衆所稱的痣」,雖都被稱做痣,但未必就是上述所說到的三大類型。

藍色灰色的痣:

稱藍痣,大多是真的痣,只是長得較深層,光折射下看起來看似灰藍色。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是突然出現也須鑑別診斷,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先天型黑色素痣:

是真的痣,但可能發展成「黑色素細胞瘤」。範圍可能較大,天生就存在,需要觀察。直徑小於1.5公分通常無傷大雅;介於1.5-20公分則需持續觀察;若超過20公分則建議切除,以免發展成惡性的黑色素細胞瘤。

旁邊白色一圈的痣:

大多是光暈母斑痣/白暈痣,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白斑症」。皮膚會白一圈,通常是因爲黑色素細胞被免疫細胞吞噬所造成,並無大礙。但也要留意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的前兆也與此相似。

消失不見的痣:

真的痣消失,原理如白暈痣,痣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這會吸引免疫細胞對其攻擊、吞噬,當免疫細胞強過黑色素細胞,痣就會漸漸消失。

很一般的紅痣:

若僅是單單紅色一點,無其他特徵,通常是名爲「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腫瘤,並非真的痣,是因爲皮膚老化所引起。但若有其他異常,則未必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皮膚癌。

會破皮、流血的痣:

可能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一般而言痣並不會流血或容易抓破皮、自行脫皮、搔癢、傷口久久不愈等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爲「脂漏性角化」,又或是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正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產生異常症狀。

長毛、異色、凸起=皮膚癌?不是皮膚癌?

從上述可見,單看痣是否長毛、是否凸起、是否爲其他顏色等,都並不足以做爲評估標準。像是民衆常見用「看毛」的方式評估,其實越中下層的痣、越接近真皮層的痣,越會長毛,因爲痣細胞上若有毛囊就會長毛,而毛囊就多在真皮層。

痣會變成皮膚癌?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會擔心痣會不會變成皮膚癌,羅陽醫師則表示,除了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絕大多數的痣並不會變成皮膚癌;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不是由痣變成的。日常會聽到「痣變成皮膚癌」一般僅是一種口語話的說法,大多數的皮膚癌從一開始就是皮膚癌,只是外觀有如一顆痣,後續發現異樣被診斷出是皮膚癌。

●醫教「ABCDE識別法」,抓出「假的痣」揪出皮膚癌!

羅陽醫師指出,真正有助觀察皮膚癌的方法,可由「ABCDE識別法」進行,這是皮膚科相關醫學界普遍共識,且建議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要留心,符合越多更越是建議早點檢查。

A:Asymmetrical

指得是形狀不對稱,形狀上下左右不對稱。

B:Border

指得是邊緣不規則,也就是呈現如鋸齒狀、缺角等形狀。

C:Colours

顏色不均勻,包括顏色不均勻或是深淺不一等異常。

D:Diameter

指得是直徑比較大,超過6mm或是持續變大就得留意。

E:Enlargement

變化比較快,明顯感覺得到變化,或是出現流血、搔癢等症狀。

上述主要爲「黑色素細胞癌」觀察方式,此皮膚癌通常又以肢端較容易出現,也就是手腳,尤其是手指、腳指,不過也可以用來觀察各部位是否有其他皮膚癌的病竈,若有發現儘早檢查。

文章來源:本文由《今健康》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