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老面孔”變身城市“新地標”讓工業遺址煥發新活力

每天,迎着和煦的秋日暖陽,三三兩兩的老人或散步遛彎,或打拳舞劍……喚醒了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熱鬧而又尋常的一天。

週末,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裡遊客絡繹不絕,有的流連於衆多網紅景點,興致勃勃地打卡拍照;有的徜徉在寧夏工業紀念館裡,通過設施、光影等重拾城市記憶;有的在城市書房裡品茗讀書,沉浸在書香中;還有的在賀蘭山陶瓷藝術館裡,創作屬於自己的陶瓷作品……

在石嘴山,這座鐫刻着工業時代痕跡、留存着幾代人記憶的“老廠房”成爲城市記錄、交流、展示自身工業脈絡的平臺,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1960年,原煤炭部西北煤管局決定,在賀蘭山山麓下的大武口建年處理原煤300萬噸的洗煤廠,將賀蘭山中開採出的有煙煤洗選加工成精煤,供給酒鋼、包鋼等鋼鐵企業冶煉鋼鐵,爲國家“三線建設”添磚加瓦。

然而,因種種原因,原大武口洗煤廠被迫停建。1965年年底,在我國專家採用自主研發技術設計的基礎上,原大武口洗煤廠復工復建工程正式動工。

1966年金秋,原大武口洗煤廠籌備處成立,二三十名企業管理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住進原大武口洗煤廠基建工地,開始了洗煤廠的籌備工作。缺人員,就從東北、西北等地協商調人;缺技術,就把工人派往雙鴨山、通化等地洗煤廠,學習洗煤、浮選等工藝技術……

1969年10月1日,原大武口洗煤廠建成投產,成爲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焦精煤洗選加工基地。

“石炭井礦區是一個焦煤礦區,煤炭含硫量較高,必須經過一道洗煤的特殊工序,用水洗的方式將原煤篩選成精煤、中煤和矸石,除去表面的灰塵、雜質等。精煤結焦性強、熱值高,能煉出優質的鋼鐵。”1967年進入原大武口洗煤廠工作的於長懷回憶道。他表示,雖然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工人的勁頭十足。“1977年,原大武口洗煤廠精煤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1978年,精煤產量首次達到國家計劃指標,企業獲得煤炭部頒發的‘質量先進單位’錦旗。”

光陰荏苒,隨着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2016年,原大武口洗煤廠正式停產,那些承載着幾代人記憶的廠房、設施等被保留下來,成爲工業遺產。

2019年,在保留原大武口洗煤廠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我市修繕建築羣落、新增服務設施,建設文化創意區、主題商業區、科普研學區、休閒娛樂區、主題紀念館、餐飲服務區等多個功能區域,打造集觀賞、休閒、研學、展示、娛樂等爲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先後完成了大武口火車站新站、寧夏工業紀念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城市書房、時光走廊等項目建設,寧夏毯、炭雕等非遺傳承人和道森傳媒文創企業入駐文化創意園。

2023年,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持續推進業態提升,先後引入賀蘭山陶瓷藝術館、羽蒙劇場藝術中心等業態,並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工業之聲”搖滾音樂節。

“走進公園看到洗煤塔、管道、小礦車,感覺當時工作的場景歷歷在目。‘工字廣場’‘五湖四海路’‘時光走廊’都記錄着石嘴山市工業發展的歷程,原大武口洗煤廠也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2015年從原大武口洗煤廠退休的蔣兆友感慨道。

“自2020年10月開園至今,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累計接待遊客112.88萬人次。”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工作人員張啓輝說。

在舊的工業遺址上新建城市文化公園,用新形式讓舊廠區“復活”,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如今,昔日爲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的原大武口洗煤廠華麗變身,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發光發熱,走出一條城市轉型升級和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來源: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