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眼”引發 教學“蝶變”
我教語文24年,曾習慣於帶領學生整理錯字本。但翻看幾屆學生的錯字本,面對那些反覆出現的錯別字,我反思:僅憑錯字本,真的能精準找到並解決每名學生的癥結嗎?
我嘗試藉助學校的智慧課堂設備、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智能系統,以及一些語音診斷、識字診斷、寫作診斷APP進行數字診斷輔助教學。這些智能系統就像一臺“文字CT機”,能精準掃描學生對每個字的音、形、義的掌握情況,精準定位“病因”,再經錯題聚類分析,追蹤學生識字發展曲線,預測學習風險。
我的課堂漸漸發生了變化。其間,我被納入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獲得安徽省域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分別主持了全國信息技術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素養的實踐研究”,安徽省教科院課題“基於國家雲平臺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實踐研究”和“基於國家平臺的‘漢字育人’雙師課堂實踐研究”。
嚐到數字診斷的甜頭後,我開始在工作室和學校推廣這一方法,在學校配備AI(人工智能)課堂反饋智能診斷系統,實現了從“經驗傳承”到“循證研究”、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協作”的教研轉變。
2024年春天,我接到在合肥市人工智能教育大會上展示《趙州橋》一課的任務,這堂課成了我職業生涯的另一個轉折點。
課前,我利用智慧課堂、智能APP的“數字CT機”進行學情體檢。智能診斷結果顯示:“舉”字最後一筆錯誤率達78%,“匠”字左右比例失調者佔62%,“創舉”“洨河”等詞語發音錯誤率達47%……
課中,我針對“舉”字開發筆畫動畫,爲“匠”字設計結構拼圖遊戲,用AR技術拆分“省”字部件。對於多音字“爪”,利用國家平臺視頻資源助學,推送“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幫助學生自學診斷,爲掌握概念薄弱的學生定製AR交互課件。
課後,我把AI課堂反饋系統生成的教學數字畫像當作“教學病歷”,爲課堂教學改進提供參考。我通過弗蘭德斯分析系統發現,學生的表達主動性不足;教師提問以評價爲主,且問題細碎繁多。結合數字診斷報告及教研團隊意見,我進行了二次備課。課後,知識點檢測結果顯示,預習檢測正確率從58%提升至96%,充分證明這場“數字+人工”聯合問診的顯著成效。
這堂《趙州橋》,最終獲得安徽省數字與教學融合大獎賽一等獎,相關論文獲國家級“創新論文”獎。
AI對這節課的貢獻是極大的,它能精準定位認知斷層之處,但教學策略的選擇,需要教師的專業判斷。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一個“全科醫生”,既要能使用數據診斷設備、解讀數據報告,又要熟知學生學習認知規律。如今,我的左手握着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右手是AI時代的創新工具,古今智慧相融,爲教育教學帶來了全新可能。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第二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7日 第04版
作者:束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