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預售豈能請君入甕
電商一年一度的重磅大促“雙11”已然拉開大幕。近日,不少網友發文稱,擁有1889.5萬粉絲的某主播直播間內,規格爲2盒、1.5千克的鮮凍大蝦,10月11日預售預熱階段顯示尾款價爲99元,後期卻漲至121元。
“付尾款的時候變相漲價,這不就是虛假宣傳麼?”網友對此感到很不解,售後服務解釋稱,22元優惠券是限量的,如果沒有搶到品類券,建議申請退款。沒搶到優惠券可以申請退款,聽起來消費者似乎沒有任何損失,實則不然——爲了蹲一個優惠價,消費者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申請退款意味着這些都付諸東流;更何況,如果消費者沒有及時發現其中貓膩,就很可能落入價格陷阱,吃“啞巴虧”。
實際上,這還不是最離譜的——日前,“雙11”的第一波預售預熱活動已啓動,但不少消費者投訴質疑稱,預售產品比直接購買更貴、預售結束後立刻降價,“尾款人”變“韭菜人”。
以爲能“薅羊毛”,結果被“割韭菜”,消費者的心情可想而知,有人憤而吐槽:“湊滿減、下定金,再定好鬧鐘提醒自己付尾款,結果一通操作下來還貴了幾十塊錢,又得再退款重新買,預售的意義何在?”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口惠而實不至”的預售毫無意義。不過,從平臺的角度看,各種文字遊戲卻大有深意:消費者退款重新買,意味着銷售數據直接翻倍。
一年一度的“雙11”,不僅“燒錢”,而且“燒腦”,有太多或明或暗的套路令人防不勝防。實際上,“雙11”本來就是一個主打“性價比”的電商促銷活動。早期的“雙11”只有一天時間,拼的是手速和網速。如今,隨着“雙11”的活動期限不斷拉長,新玩法和新套路也層出不窮。比如,宣傳的“最低價”實則包含了諸多限制條件,而非實際價格;宣傳時只說優惠,不提使用條件;不少消費者付定金後發現直接買更便宜,想要維權卻被“建議退款”駁回……
中消協發佈的《2023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十大消費投訴熱點”的第一條就是“電商平臺預售模式亟待規範”。作爲一種銷售方式,機關重重的預售,更像是一種請君入甕式的把戲。商家沉湎於此,與平臺的姑息縱容不無關係——如果平臺能夠加大監督審覈力度,及時清除玩弄文字遊戲的不良商家,此類套路何至於愈演愈烈?
購物節不能淪爲商家過“節”,消費者渡“劫”。對那些以“最便宜”攬客,以漲價宰客的銷售行爲,不能任由商家靠話術矇混過關,在消費者維權舉證後,有關部門應當對這種投機商家進行通報罰款。與此同時,平臺也不能做不良商家的“幫兇”。“雙11”不僅是一種營銷活動,更是一種品牌建設,如果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所謂購物節也就無以爲繼。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