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鐘之亂不能再上演
颱風天在風雨加劇前讓員工回到安全的家,是災難疏散、限縮損害的關鍵一環,何時疏散、怎麼疏散,防災指揮官必須妥慎拿捏。瑪莉亞颱風放假與否由縣市長決定,是否是最佳方式,其實有討論的空間。
應變天災,怎麼限縮可能的危害,原則之一是指揮權下放,應變因地制宜,這是日本311核災後全球防救災最大的調整。福島核災因電廠冷卻系統遭海嘯破壞,加以電廠陷入全黑,若反應爐無法降溫,勢必導致爐心熔解的大災難,唯一一途是灌海水降溫,但這等同放棄反應爐。
311之前日本核電廠事故處置,依規定由電力公司上報經濟產業省,再報到總理府裁定。當時福島電廠廠長吉田昌郎未理會繁瑣程序,逕自下令灌海水降溫反應爐。若不是他當場斷然處置,311將造成日本毀滅性的破壞。
臺灣過去颱風來襲時,高風險潛勢區要不要撤村,都是由地方首長決定,後來才改由貼近現場的村裡長做判斷。例如南投縣的神木國小要不要放颱風假,校長最清楚,不必勞煩縣長在山下擔心。
但指揮權下放不是件容易的事。過去臺灣村裡長習慣聽命行事,付出許多無謂代價後,父母官才知道指揮權下放到第一線指揮官的重要性,之後歷經長時間鼓勵,現在村裡長都已經能勇敢做出決策了。
災害避險另一原則是人潮分流,將一大股人流分流爲許多小支,再循不同路徑離開現場,以免發生踩踏、推擠意外。而10日北市的「四點鐘之亂」無疑是個錯誤示範。當天下午4時停班停課,近百萬通勤人口、車輛同時涌現,捷運站擠滿人,道路上塞滿車,萬一捷運站發生踩踏,馬路上剛好火燒車,不但災害將迅即擴大,且救援人力也無法前進現場,傷害的擴大程度將難以想像。
柯文哲顯然也被「四點鐘之亂」嚇到了,公開表示「上了一課」,雖然是認錯,但迴應嫌輕佻,實在不是防救災該有的態度。防災務必要有「現況不是最壞,可能還會更壞」的心理準備,戒慎恐懼已嫌不足,怎能如此不當回事?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