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沿上瓦牆生

□劉峰

在鄉間,於瓦檐牆角,種一架絲瓜,可自成風景。  趁閒時,在牆角點下絲瓜籽,用竹子順牆搭一個瓜架。當幾場細雨灑過,溼土就冒出了芽,不久長出了瓜蔓,蔓兒伸出了卷鬚。同時長出的,還有幾根嫩草。  “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清淺光陰裡,風兒梳,月光濡,夜露養,絲瓜藤沿着竹架攀上磚牆,爬在瓦上,長得暢快淋漓,層層疊疊的葉子如翠汁潑染,綠陰匝地,映入小窗,人面俱綠,兩眼清涼。  很快,它結出了花苞。小小的花苞,鵝黃帶綠,雞頭米般大小,一串串宛如小鈴鐺,彌散着淡淡的清香。  一日,黃昏歸來,遠遠地,我發現綠瀑之上彷彿有黃絲絹在飄動,定睛一瞧,原來是絲瓜開花啦!藍天、青磚、黛瓦、綠草、黃花,儼如一幅寫意小品。我跑上前,只見瓜藤上綻開了數十朵花兒,朵朵笑語盈盈,彷彿在向我招手。  傍晚的陽光,薄明閃亮,脈脈的餘暉灑在花瓣上,花蕊金黃中帶綠,極細薄的花粉沾在花瓣間,幾隻蜜蜂在花朵間嚶嚶嗡嗡、起起落落。我如癡如醉地欣賞着,直到黃昏的陰影濃了起來,才緩過神來。  不久,有些花兒謝了,結下了如嬰兒拇指大小的嫩瓜兒。  白天,捧一本書坐在瓜藤下,聆聽微風在藤葉間輕吟,瀉下水藻般的影子,愜意極了;夜間,於瓜架下納涼,只見幾點流螢提着金綠色的小燈籠,在藤葉間飄忽,偶爾傳來一兩聲蟋蟀鳴叫,清脆而純淨,彷彿露水洗過。  該收穫啦!只見長長的絲瓜,苗條的身子,青素的紋,十分養眼。置一柄鐮刀,綁在竹竿上,沿牆輕輕一拉,絲瓜呼嘯而下,豐收的喜悅霎時躍上心頭。  可是,有的絲瓜結在瓦上,須登梯爬上屋瓦而摘,每到此時,母親總會叮嚀幾聲:“兒呀,你千萬要小心,踩破幾片瓦不要緊,當心別摔着呀!”  在鄉間,絲瓜是桌上的一大美食。此菜,光素炒也好吃。將絲瓜洗淨、削皮、切片,隨後將鍋裡淋上菜籽油,待燒熱後,“嗤啦——”一聲倒入瓜片,翻炒出水,添入食鹽、米醋、蒜瓣,最後稍燜片刻,保持青鮮,即可出鍋。夾一筷子入嘴,綿軟帶甜,滿口清香,回味悠長,十分開胃。  最喜家裡來客,母親會做絲瓜燉肉。取幾條肥嫩的絲瓜,麻利地刨去皮,用菜刀“咚咚”切成塊,同時將豬肉切片,調入芡粉,以保持鮮嫩口感;然後將油鍋燒熱,倒入肉片翻炒片刻,隨即倒入絲瓜,添入清水,大火而燉。咕嘟聲裡,香盈竈房。見火候已到,母親輕輕揭開鍋,只見絲瓜青白,肉兒粉紅,香得人直流口水。  到了“雙搶”時節,大家從稻田勞作後飢腸轆轆歸來,母親會趕緊做一鍋絲瓜雞蛋湯。做法最簡單不過,將一鍋清水燒開後,將瓜片傾入,添入調料,淋上蛋液,即可食用。只見湯白、瓜青、蛋黃,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食慾,既美味,又營養。  老了的絲瓜,雖然不能再食用,但是鄉間卻將之視爲一大寶貝。  將老絲瓜摘下後,去掉黃褐色的枯皮,就露出了雪白的瓜瓤。清理出油亮的瓜籽後,將瓤壓扁,可製成鞋墊、洗涮品、搓澡巾等。多餘的會挑到集市去賣。有趣的是,古時,絲瓜瓤還可用來洗硯,南宋詩人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裡記述滌硯法:“用蜀中貢餘紙,先去墨,徐以絲瓜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在民間,絲瓜瓤還是老中醫的常備藥方。可催乳、鎮痛消炎,治療急性乳腺炎、眼部帶狀皰疹、甲狀腺腺瘤等病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深秋之夜,村莊燈火依稀,當一個人繞牆漫步,只見涼月之下,瓜藤蕭索,影晃地面,儼如水墨。更兼草間蟲唧唧,讓人感到秋在絲瓜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