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HK》港府不應事事做 「黃大仙」(戴慶成)

(圖片來源:思考HK)

週二(1月24日)是大年初三。新的一年,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幸福美滿!

香港經過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逐漸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但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仍然受到港人高度重視。年初二車公誕,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就一如往年習俗,代表全體香港人前往沙田車公廟求籤,並且連續第六年爲香港抽到中籤,引起了社會熱議。

另一邊廂,被港人視爲「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祠,近日也是香火鼎盛。過去兩年的年三十晚,黃大仙祠因爲疫情緣故沒有開放給善信上「頭炷香」。疫情今年終於回落,黃大仙祠也在上週六的農曆新年除夕夜(1月21日)重新開放,吸引大批港人排隊入場上「頭炷香」。有人爲自己和家人祈福,也有人希望疫情早點結束,香港經濟儘快復甦。

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自知民望不高,去年7月上臺後一直強調要學習黃大仙,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過去大半年,他和團隊頻頻到地區聆聽民意,並在去年10月發表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就房屋、醫療、安老、年輕人發展等市民面臨的一系列迫切問題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措施,獲得了社會普遍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超與心高氣傲的前一任特首林鄭月娥不同,一直很重視和建制派陣營打好關係。除了政府新班子的組成照顧到各個派系的利益,建制派大大小小的活動,他只要有時間都會抽空出席,給足大家面子。

踏入兔年,李家超日前在官方社交平臺透過視頻發佈新年賀詞,祝賀全港市民新年進步。令人頗感意外的是,李家超同時也粉墨登場,爲一些建制派媒體拍片,祝願讀者「兔」氣揚眉,社會兔躍新程。近日一衆行家交流,大家都說這可是香港行政長官第一次在私人企業營運的媒體拍攝新春拜年視頻。

特首是香港的「一哥」,日理萬機,地位尊崇,在以往輕易不會出席活動,或者爲媒體站臺宣傳。甫看之下,李家超的新作風似乎予人地位降格的感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樂意助人,成爲「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當然廣受建制派人士歡迎。

然而,任何事都變成「黃大仙」並不是好事。對於沒有把握或者對社會發展不利的事情,李家超政府千萬不能輕易許諾「有求必應」。這是一種態度,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以特區政府即將在下月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爲例。過去一年,香港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百業蕭條。連月來,零售及飲食業界均希望港府今年再派發消費券;三大建制派政黨民建聯、工聯會及經民聯也支持當局再派數千以至1萬港元(1685新元)消費券,以振興本地消費,加快經濟復常。

然而,港府聆聽社會各界對預算案訴求的同時,也務必要小心過分順從民意。今年若像黃大仙般「有求必應」再派消費券,恐怕會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港府前年第一次派發消費券,市民的消費意欲明顯增加,各行各行都說生意大增。但到了去年第二次派發消費券,一些調查已經顯示港人不會因爲領取消費券而額外多消費。

經過兩年派發後,消費券對促進香港經濟增長的作用已經出現邊際遞減效應,再派只會得不償失。

二是去年香港有多幅官地以「低價」成交,再加上此前赤柱豪宅地皮流標,港府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賣地及補地價收入預料僅有720億港元,遠遜於當局原先估計的1200億港元。港府下月宣讀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估計還會繼續推出一些紓困和支撐經濟的措施。消費券計劃對振興本地消費幫助有限,再派發的話,恐怕會對特區政府的財政帶來進一步壓力。

事實上,香港稅基狹窄,港府的庫房收入多年來一直嚴重依賴地價收入、企業利得稅等。過去三年,港府爲了應對疫情,已經不斷大灑金錢。在財政收入連年赤字的情況下,任何政治人物都應該避免提出或承諾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充當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黃大仙。

反過來說,「節衣縮食」應該成爲未來幾年港府的執政目標,除了一些必要的開支,能省的都應該省。爲了香港的長遠利益,當局甚至應該考慮開徵新稅項、擴大課稅範圍,增加稅收來源,設法爲社會整體利益的未來打下基礎。(作者爲學研社召集人)

(本文來源《思考HK》,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