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陶然:頂尖高手,都有贏家思維

很多人都感嘆:孫陶然的人生履歷太圓滿了!

作爲拉卡拉、藍色光標和崑崙學堂創始人,孫陶然在上學的時候就是一路名校,在北大師從國師厲以寧,畢業後連續五六次創業,做的公司都成了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存在。

他後來寫了本書,叫《創業36條軍規》,暢銷100多萬冊。而且,他打破衆人對創業者的固定印象,非但不“苦逼”,還經常玩戶外運動,暢遊于山川湖海間。

在衆人心目中,典型的人生贏家就是這個樣子。孫陶然也比較自豪:“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孫陶然的人生很成功。他靠什麼走到了今天?其中有哪些要訣?以下爲孫陶然接受正和島視頻專欄《思想煙花》專訪時的分享。

口 述:孫陶然 拉卡拉、藍色光標和崑崙學堂創始人

訪 談:陳爲 正和島副總裁、內容總編輯

編 輯:楊羽婷

來 源:正和島商業洞察

(ID:zhenghedaoshangye)

“你想活成什麼樣”,越早想清楚越好

很多優秀的人在少年時代,好像就有一種“天命觀”:老天讓我做一件大事,我不能辜負他。我感覺自己也有這樣一種意識。怎麼來的呢?

我在高中的時候,看了尼克松寫的《領袖們》,感觸很深。它講的是全世界各國政治領袖的故事,讓我知道他們腦袋裡想的都不完全是自己的事,還想他人的事;除了想物質的事之外,還想精神的事;除了想現在的事之外,還想很多未來的事。

後來,我將精神的和未來的事定義爲“情懷”。這些領袖們都是非常有情懷的人,而且他們非常勤奮和刻苦,每天工作很長時間,讀很多書。我從他們的身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勁兒。

這種勁兒是關於人一輩子應該怎麼過。我當時就想得很清楚:應該過成他們那個樣子,纔不算白來這個世界一場。他們是那樣努力、勤奮才過到那樣的生活……我就大概知道應該怎樣去做。

我一路走來都挺順利,現在歸納起來,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應該就是“想清楚”。我很早就想清楚了自己這輩子想活成什麼樣,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要堅守的是否符合標準。

我在中學的時候,最想做的是一個軍人,一個開疆拓土的統帥。當然,那時候還是小孩子,價值觀、世界觀還在形成的過程中。但是,我當時想得很清楚:我不想成爲普通一員,而希望成爲出衆的一個人。

其次,“堅持住”也很重要。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想清楚要做什麼之後,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地實現目標,就可以活成自己想活的樣子。

先有贏家心態,才能成爲贏家

多年以後,我連續多次創業,成爲別人眼中“很成功的創業者”,我自己從中得出的總結是:所有的贏家都是先有了贏家的心態,然後才變成了贏家。贏家心態是什麼?自信、自主、自強、自嘲。

1. 自信

這是首先要有的心態。自信不一定能夠讓你成功,但是不自信肯定成功不了,所以所有的贏家都是特別自信的。

2. 自主

要把握自己的命運。我父親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我在初中的時候,他就問我以後學文還是學理。我說我要學文。他說子承父業,我應該學建築,學理科。我還是堅持要學文。後來我考大學的時候,第一志願報北京大學,第二志願、第三志願就沒報。因爲我當時覺得考不上北大就別念了。

後來,老師和我父親說我必須要報,我就報了全都是外地的學校。我們家是長春的,我當時覺得離家越遠越好,我要自己去闖,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我是自己做自己的決定,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不是被人安排好的,不是逆來順受的,而是通過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3. 自強

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以我個人爲例,我覺得自己智商、情商各個方面都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好我也能做好,而且我要做得更好;

4. 自嘲

實在不行的時候,自黑、自嘲一下來調解自己的心態。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常會被打擊,受挫折,這時候能不能迅速地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這很重要。有的創業者創業兩年之後,把自己給壓得精神開始抑鬱、崩潰了,那就是不善於自我進行心理調節。

有了自信、自主、自強、自嘲這樣的贏家的心態,最後才導致了成功。

機會和確定性,往往成反比

我性格里有冒險成分,不願意做四平八穩的事。這也是我連續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我把一家公司經營到相對比較成熟的階段(就是年初做的預算,到年底一定會完成),業務和團隊也比較成熟,我就沒興趣了,希望去嘗試新的,具有挑戰性的,不確定性的可能。

在我看來,機會和確定性是成反比的。當一件事百分之百確定,它就是上帝的事——這個世界不存在百分之百確定的事。當一件事90%、80%確定的時候,它是“大廠”或強人們的機會,而不會是小公司、初學者的機會。

對於一個新人、一家創業公司來講,當確定性很低,比如只有60%、50%,甚至只有40%的時候,敢於去嘗試、冒險,纔有機會。我身邊很多優秀的成功創業者,都有敢於嘗試、冒險的特質。

除此之外,從最終結果來看,成功創業者還有以下三個共同特質:

1. 走正道

只有走正道才能成功。從比較長的時間段來看,走正道是唯一的捷徑,歪門邪道就不該做。用劉東華先生(正和島創始人兼首席架構師)的話來說,就是“先問是非,再論成敗”。如果有人想投機取巧,抄一些近路,那麼他往往得不償失,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2. 創新

一件事,如果別人都已經做成了,那麼後來者根本沒有機會。創新是給自己尋找生存、發展空間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創新也是特別有意義的事,因爲只有創新,人類才能進步。

3. 死纏爛打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很容易的,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後成功的人必須是“給點陽光就燦爛”,把每一根稻草都當做最後一根稻草,並且將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

所有的成功者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用頭把南牆撞出一條縫衝過去,都有死纏爛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這種韌勁兒。

遇到困難時,要保持三個習慣

創業者、領導者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刻。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解決的最好辦法是創業者、領導者自己應具備三個習慣:

1. 向前看,預見未來

你如果能預見到未來,那麼就可以早做準備。你如果現在預見一年以後會遇到一件難事,那麼你有一年的時間來解決這件事,這件事到一年以後就不會難了。

2. 向後看,不斷總結和覆盤

你能不能不斷地從過去汲取營養,將走過的每一段路程都變成認知;能不能夠因勢而變,不斷校正自己的航向,這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做的每件事都總結經驗和教訓,能力就會增強,而能力強了之後,難事就不是難事。所以,你如果可以從失敗中“吃一塹長三智”,甚至看別人“吃一塹”自己“長三智”,那就一定能走到最終目標。

3. B計劃,隨時準備啓動

領導者做任何事都應該有備選方案,A方案不行就啓動B方案。如果有了向前看、向後看和B計劃的工作習慣,那麼一個創業者或領導者就能夠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夠把短期的困難變成一個長期要去解決的事,那就沒有特別困難的事。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劃一條直線,從出發點到成功點,就像河流,彎彎曲曲,最後流到成功的大海。這一路上會遇到山,這時候要麼繞着走,要麼把山衝開一條峽谷。但是無論如何,所有的成功都是奔着終極目標去,只不過這裡面需要一些技巧去實現。

理想的企業狀態,就是“永動機”

前兩天,一個合夥人和我講:“陶然,你知道嗎,咱們的企業能做成這樣,除了咱們厲害之外,還是因爲咱們的下屬們和下屬的下屬們都是很厲害的人。”我說:“對,這就是我們希望構造的一個企業的狀態,這就是永動機。”

一家企業是可以做成“永動機”的,但是“永動機”在下屬不在上級。爲什麼我長期離開公司,它也能運行得很好?答案的關鍵在於我們把企業設計成一個什麼樣的運行模式。

如果一家企業的運行模式是最高領導者隨時下指令和操控,那他就一刻都離不了指揮台;如果一家企業被設計成自下而上驅動的運轉模式,那麼它的一把手離開指揮台的影響就不是很大,甚至他不在指揮台的時候,發揮得更好。

什麼樣的企業可以成爲“永動機”?我認爲,它要具備三個特點:

1. 自下而上驅動的組織架構

一家可長久發展的企業,它的架構一定不是自上而下下指令的。我做的每一個企業都是自下而上驅動的。包括每個創新都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由我的下屬來提供的。

他們會問我:“孫總,咱們現在有一個新的想法……我們把樣品做出了,你覺得行不行?”我覺得不錯,就讓他們去推廣。如果他們覺得推廣的風險很大,我再衡量,覺得沒問題就告訴他們,我們可以擔這樣的風險。

這樣一來,上級就變成了把握方向,抓協同,做後備,每個崗位上的員工自己驅動自己。

2. 軍功主義導向的企業文化

一家可長久發展的企業,它一定要按勞分配,論功行賞,而不能搞成“大鍋飯”,也不要比誰跟誰關係好,誰跟誰沾親帶故,或者更喜歡誰的風格。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員工的防區有多大,戰績怎麼樣。員工的防區越大,功勞越大;戰績越好,功勞越大。

3. 身先士卒的作風

遇到“硬骨頭”的時候,一把手要衝上去,要“跟我來”而不能是“給我上”。

一個企業如果具備這三個特點,那麼就會充滿活力,充滿動力。這時候,一把手在不在辦公室裡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最關鍵的是,要把企業構建成是這樣的結構。

按“三有”標準,找到實力派員工

一家企業能否長久發展,關鍵在於人才。而在我看來,人才的標準是“三有”,有態度、有能力、有素質:

1. 態度決定參與權,如果沒有態度就不應該在這裡;

2. 能力決定話語權,能力越強的人擔當的職責越大,收入越高;

3. 素質決定分紅權,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潛力有多大,能不能成爲更高層幹部甚至是股東。

有些公司裡會存在演技派員工。他們會在老闆或上級面前表演,表現出態度很積極的一面。普通員工不愛過分表現,但也擔心演技派員工比實幹派員工更受老闆歡迎,獲得更多晉升、加薪的機會。

怎麼看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演技派員工就和魔術師一樣,大多數人看不出是假的,是變戲法,但是內行知道。哪些員工是演技派,老闆或上級得知道。如果連這個都看不出來,就說明他水平太差了。

在拉卡拉,“三有”標準可以細化爲九個維度去衡量一個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晉升,能不能加薪:有態度是求實、進取、激情;有能力是解決問題、有亮點、業績好;有素質是能做到十二條令,做到管人管事,還有經營的方法論。

這九個維度是非常科學的標準,它就像一個放大鏡,在這個放大鏡之下,演技派員工的演技會被揭穿,可以避免他們通過表演把上級給騙了。

選人看三點:

好品德、好才華、好心態

越是早期的項目,人越關鍵。作爲成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如果一邊是“一個對的人和一個不對的項目”,另一邊是“一個不對的人和一個對的項目”,那我肯定要投前者,因爲項目是可以換的。

對的項目經常換。所有公司成功的時候做的產品,和它創始的時候做的都不一樣。即使現在是對的事,隨着市場的變化也要不斷地調整。所以對的事不是永久的,一定會隨着市場的情況不斷地調整。

對的人是永久的。如果一個人具備成功的素質,他就可以不斷克服各個高山險阻,最後到達目的地;如果這個人不行,他現在拿着一手好牌,最後也到達不了目的地。

所以在事和人上,肯定首先選人,尤其是越早期的項目越看重人。對於人,我還提出了一個“三好”標準,即好品德、好才華、好心態。如果一個人具備這“三好”,大概率他是一個對的人。

“好品德”有三條,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心胸寬廣。俞敏洪也好,雷軍也好,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志存高遠、意志堅定,都是百折不撓,從來不會被困難壓垮的人。同時,有胸懷的人,才能不斷聚集起高手,招賢納士。如果錢都歸一個人,名都歸一個人,那不行。

“好才華”有三條,認知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這些都非常重要。

“好心態”即要有贏家心態、學習心態、創業心態。沒有學習心態的人成功不了。

比如,在我們崑崙學堂裡,也有學員讓我非常惱火。他的腦袋裡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樣,你跟他講很多東西,他“嗯嗯嗯”地答應着,但是最後不往裡腦袋裡裝。

還有人非常固執,堅定地認爲自己是對的,不願意改變,這些往往是創業成功的大忌,所以創業能不能成功,人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一把手更爲關鍵。從來沒有一家創業公司是靠一個團隊成功的,一定是一把手強,團隊強才能成功,如果一把手不強,團隊平均比較強,那這家公司也成功不了。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

我在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生是一場體驗”。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要用體驗的心態來過人生。如果有一天走到生命盡頭,我希望給自己的評價是:這個人盡最大力量,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這個人活明白了,他對這個世界,對很多認知有所感悟。

很多人會猶豫:創業,還是繼續在公司打工?我的建議是:幹什麼事就按照什麼事來幹。當在公司裡打工,你就必須把打工這件事做好;當決定自己去創業,你就要把創業這件事做好。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職”,就是這個道理。

創不創業,本質上是心態的問題。如果你有了創業心態,打工也是創業;如果你沒有創業心態,創業也不是創業。我總結創業心態有三個特徵:

一是主人心態,把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把自己當作主人;

二是結果心態,對於所有的事,要看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要追求結果而不是追求過程中有沒有責任;

三是終極心態,要以跑到終點,達成終極目標爲目標。

當有了這三個心態,你就算是打工,也可以做得非常好,還會因此不斷升職,承擔更重要的職責,甚至會持股、成爲合夥人。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心態,你做任何事都做不太好。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該做什麼都做了,那就沒什麼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