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哭叫到學說話…部基拍早療影片 激勵其他遲緩兒家庭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右)和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左)說,發展遲緩兒童參與早療,可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減少團體生活、課業學習與情緒調節障礙。記者邱瑞傑/攝影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今天表示,疫情期間人際互動減少,加上不少家庭拿3C 產品當「保母」等因素,發展遲緩兒盛行率有提高趨勢,提醒家長要善用3C,更別忘了要多陪孩子玩耍。6歲前孩子語言若發展落後,請家長、老師協助孩子參與早療,改善語言溝通能力。

部基曾收治低口語自閉症兒童阿和(化名),2歲多的他,對大人的眼神、口語彷彿視而不見,且語音變化少,家長察覺異狀,帶他就醫接受早療評估,開始參與語言治療課程。

最初安排治療時,李穎安發現阿和的眼神少跟人接觸,易沉浸在偏狹的遊戲行爲,比如玩車子會專注看滾動的輪胎,但忽略其遊戲方式,也拒絕變換玩法。經過李穎安1年多的引導,口語能力慢慢進步,另外借由圖卡兌換溝通介入(PECS)、核心反應訓練(PRT)等治療,已從用「哭叫」溝通,進步到能模仿大人說話互動。

李穎安取得阿和的家長同意,拍攝並剪輯阿和接受語言治療的成長曆程,並將影片上傳YouTube供更多人觀看,希望激勵其他正在早療路上,或是剛啓程進行早療的孩子與家長,未來積極、認真參與每一段療程,相信孩子的發展指日可待。

李穎安說,6歲前是孩子早療的黃金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透過溝通互動能迅速學會不同新技能。1歲半至2歲是口語表達「詞彙爆炸期」,會從「媽媽」、「吃」的單詞,進展到雙詞組「媽媽抱」,3歲時會說短句子,例如媽媽抱我,我要吃餅餅。

孩子在2歲階段若仍未出現雙詞組,李穎安提醒家長這就是發展遲緩警訊。孩子若缺乏眼神接觸,理解指令不佳,以及未出現以溝通手勢輔助口語表達時,就非常需要早療介入。參與早療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有助孩子在團體生活、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上減少障礙,發揮潛能增加適應能力。

部基醫院院長林三齊表示,協助發展遲緩兒童,越早介入越能幫助他們正常長大。早療的目的是減少障礙、發揮潛能、增加適應。早療的願景是利益自己、回饋家庭、貢獻社會。希望各方合作,在就學以前拉他們一把。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說,發展遲緩兒童參與早療,可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減少團體生活、課業學習與情緒調節障礙。記者邱瑞傑/攝影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說,發展遲緩兒童參與早療,可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減少團體生活、課業學習與情緒調節障礙。記者邱瑞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