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大渡河上第一座供汽車通行的鋼索懸橋,如今卻低調得無人問津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分享轉發、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人帳號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謝謝。)
大渡河橋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50年的光輝歲月,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佇立於河畔。東西兩側的橋頭塔,挺拔而莊嚴,各自以16米之姿傲視羣雄,孔徑則寬廣達132米,彷彿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交響。橋面寬度適中,4.5米的尺度恰到好處,既承載了過往行人的匆匆腳步,也見證了無數車輛的轟鳴而過。
27根鋼繩,猶如巨龍般蜿蜒於橋的兩側,它們直徑約3釐米,卻堅韌無比,如同守護神般緊緊拽住橋身。而中間的45根鋼纜吊杆,更是如同天塹間的紐帶,將橋身穩穩地懸吊于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橋體本身,則是由無數鋼架鉚焊而成,宛如鋼鐵巨獸,堅不可摧。
而當年又通過方形枕木的鋪設,才爲過往的車輛提供了足夠堅實的支撐,創造出載重15噸的傲人成績,讓它成爲了大渡河上第一座能供汽車通行的鋼索懸橋。
據瞭解,兩邊原本都建有堅固的崗亭,西橋頭更是在正面豎有三道屏牆,左邊是當時的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和政委譚冠三撰寫的碑文,中間書有毛主席的七律《長征》詩手跡,右爲建橋工程說明,當然,現在大多已經消失不見。
橋頭現存的“大渡河橋”幾個大字是出自劉伯承元帥的手筆,而楹聯“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則出自朱德元帥。只是不知道爲什麼,這座頗具歷史意義的鋼索懸橋雖然僅跟大名鼎鼎的瀘定橋相隔500左右,貌似卻沒有任何旅遊開發的痕跡,路邊連一個停車位都沒有,也難怪“遊客罕至”了。
看到我的摩托車在這裡停留,曾有幾輛小車也試圖靠邊,但十分影響交通,所以都只能悻悻而去。摩友們相對就方便了很多,路過時也大多會到此一遊,拍個照留個影不在話下。
在橋頭兩邊的護欄上都被刻意放着新鮮烤雞,似乎在供奉和緬懷着什麼,毫無疑問,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忘記這裡。
讓人更加印象深刻的是跟橋頭一路之隔,嵌在綠意盎然的山崖之間的磚牆和門洞,除了略顯陳舊外,似乎依然牢不可破,甚至還保留着兼具碉堡的功能,不得不感嘆,以前的建築工藝是真紮實啊!
七十年代初,隨着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又有一座具有民族色彩的雙曲拱橋飛跨於大渡河上,自此以後,這座大渡河橋才被作爲戰備橋保護起來。1999年,該橋被列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爲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悠悠,這座橋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滄桑,似乎已經成爲永恆的記憶與傳奇,或許你也去過瀘定,是否曾經留意到它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