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討人嫌,沒苦硬吃,而不自知
很少有女性,像她一樣,把大多女性氣到七竅生煙。
包括我——20年的老記者,居然做不好表情管理了。
下文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關於《再見愛人》女嘉賓麥麥,第二部分關於我自己的身邊故事,第三部分結尾是3點感受。
你若沒空,歡迎拖拉到想看的部分,咱們不見外地開始了。
麥麥是快男歌手李行亮的妻子,有兩個孩子,全職太太,她的言行舉止,像極了“絕望主婦”。
主要表現在:一,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觀衆看來,她不用上班,但李行亮的錢和心,甚至身家性命,都在她手上。
李行亮掙錢全部上交,連歌曲版權都交給她,如果兩人離婚,男方連歌都不能唱。麥麥反覆提到自己十分節省,買豬肉要看幾塊錢,十年不入一回衣服,垃圾桶是拿油漆桶套個袋子,手機用到報廢才換,等等。
實際上,李行亮收入不低,一家住着北京大平層,和麥麥父母同住,家裡有保姆,家務和育兒都有幫手,女方主打一個沒苦硬吃。
麥麥不斷希望李行亮多關心她,但在節目中,觀衆看到的是,李行亮知冷知熱,給足情緒價值,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有零花錢,借錢也給她製造浪漫送驚喜,簡直是打着燈籠都找不到的“好男人”了。
二,社會化嚴重不足。
我敬佩全職主婦,她是整個家庭的CEO,是一項難度大、成本高還經常被忽略的工作,但全職主婦的大忌是:和社會割裂。
張泉靈老師問麥麥,如果沒有了李行亮,你的生活會怎樣?
麥麥自信回答:我的生活品質會有個質的飛躍,都不是這樣(緩慢)上升,是像坐火箭一樣(直線)上升。
那你的收入來源呢?她說,我也可以出去工作呀,每個月兩三千就可以,完全沒問題。
看來,她對生活在北京的薪資和消費水平,瞭解不多。
和社會脫離太徹底的人,很難把婚姻經營好——因爲婚姻是最小的社會體,一個手握財政大權,但意識形態陳舊、管理模式落後的人,會讓家庭處處掣肘。不要說抗風險能力,很可能,大部分風險都是她帶來的。
三,價值感,安全感,配得感,統統爲負數。
在家庭成員的重要排序中,麥麥將老公排在第一,孩子第二,接着是父母,自己放在最後。
她給自己的人設就是“自我犧牲無私奉獻型全職太太”,並且自我洗腦,在李行亮那裡強化。她會突然發脾氣:“你看這個衣櫃裡都沒幾件我的衣服。”李行亮挪走衣服騰出空間,她又說:你挪了我也沒那麼多衣服可以放。
李行亮提出解決方案:嫌空間小就騰,嫌衣服少就買。
女性觀衆秒懂:重點不是衣櫃,也不是衣服,是麥麥被壓縮的失去的自我。
大家看到的,是她在索取和控制,永遠委屈,但她甚至沒有自己的經緯,她的象限都以另一個人爲座標軸。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需要不斷從他人身上確定自己的價值,她值得被愛,她值得尊重,她值得被關心……
在麥麥身上,在她的表達裡,很多人看到了上一輩媽媽們的影子。
比如節目中,麥麥覺得嫁給李行亮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犧牲。她着重強調的是,我年輕時很多人追,追我的人都挺有錢,我原本早就能過上富太太的生活,深圳至少幾套房的那種,但“我沒有選,我選了你”。
又比如她羨慕朋友的先生經常買禮物給太太,但李行亮給她買手機被她退掉,特意飛去上海買她愛吃的青團,被追究口味不對,浪費機票錢,於是李行亮也不懂了:“她不要,我不買;我不買,她不高興;我買,她不要”。
但麥麥依然委屈。
坦白說,我的媽媽在人生的某一階段,也曾經一肚子委屈:她不僅上班賺錢,而且勤勞節儉,爲家庭傾力奉獻,轉而向我抱怨我爸的“百無一用”。
我試着告訴媽媽:她對我爸爸的評價,其實不太公平。
雖然我爸不像她一樣,外表高能量,但不代表他對家庭貢獻少。
我說:媽,來算一下,咱們家從我出生到現在,最大的財富積累來自哪三個方面。
首先是我爸單位分的房子,不但解決了家庭住房問題,而且帶來日後可觀的升值空間;第二個,來自我爺爺奶奶他們這代老幹部的遺產繼承;第三個,就是我爸的工資,其實始終比你高。
用財務數據做論證,讓我媽反思了,並且,她接受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方面的覺悟。
算經濟賬,並不是在抹掉我媽對家庭的付出和貢獻,而是我想幫她抹掉心裡氾濫的委屈,人一旦用犧牲和委屈澆築起自己的道德圍牆,牢牢困住的只有自己而已。
就像麥麥在節目中說,如果沒有李行亮,她的生活品質會直線上升——其他嘉賓都是笑而不語的。
張泉靈老師節目之外補充說到,如果你的另一半消失了,你的生活質量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這個問題其實在問婚姻當中你的另一半有什麼樣的價值。比如他提供功能性價值,他做家務,他帶孩子?他提供情緒的價值,他讓你覺得幸福,覺得有安全感,然後他提供經濟的價值,誰在掙錢?誰在養家?誰在維持一個家的經濟的正常運轉?
不要說婚姻是一筆血本無歸的壞賬爛賬,算不清的糊塗賬,我覺得每一位在婚姻中的男女,都可以從功能性價值,情緒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三個方面,來算算賬,再談委屈。
還有一件事,挺讓我觸動。
我某位女朋友,中年戀愛,很是珍視。朋友們雖然都不看好,但也心照不宣地本着成年人有邊界感的社交準則,不干涉、不勸導、只祝福。
最近某個晚上,她突然打電話給我,說:筱懿,我分手了。
她說在麥麥身上看到了前男友的影子,他像是給自己寫了一個終身孤膽英雄的劇本,永遠苦大仇深,永遠相信天將降大任給他,擰巴着,焦灼着,僵持着。他,彷彿沉浸在“讓自己不舒服,讓身邊人也別想舒服”的劇本里。
他就像麥麥一樣,借用張泉靈老師的比喻,是身上彷彿有一層殼。“這層殼包在身上,他其實不太容易聽進別人的話,他不太願意放棄他那一層並不讓他舒服的殼,他在不舒適裡待得挺舒服的。”
你想對他好,溫暖他,愛他,但就算強行把他拽到舒服的地方,他仍然不會自在。
筱懿,這種人不太值得我去愛,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包容他,非常挑戰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以前我總是覺得,好像愛情當中,這都是考驗。現在才明白,永遠都不會有考過的一天,不如直接從這段關係中結業。
既然他執意要在不舒服裡安頓自己,保持痛感,那就算了吧。自以爲是愛,其實是劫的關係,早了早好。
我聽完,長舒一口氣。
她終於瞭解,愛情和婚姻中的選項,最正確的永遠都是讓自己感到開心的那個,而不是讓自己看起來很有奉獻精神,活得像個女神,無條件包容和自我感動。
我的朋友分手以後,下定決心修改自己的情感劇本,決不再給愛情“上價值”。
而我自己,也是在走出婚姻後,發現“創業”這件事是我正確的選擇,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劇本。
人一輩子爲什麼分成青年,中年和老年這樣的跨度來銜接?或許因爲“中年”是修改人生劇本的最好時機。包括香奈兒、林青霞、劉曉慶這樣的名女人,也是“中年改命”。
只是這一步,沒那麼容易。人的頓悟,往往是在經歷一個重大事件之後。
現在想想,如果和20歲相比,我除了DNA是一樣的,簡直像完全換了一個人。大到觀念,小到喜好,連吃東西的口味,一切的一切,幾乎都變了。
以上這些,給我三個啓發。
第一,別在不經意間把自己活成“麥麥”。
如果你已經覺知自己的生活不幸福,要麼改變,要麼忍耐。一邊吐槽着,一邊痛苦着,一邊繼續着,是最沒價值的,內耗自己,也外耗他人。
第二,不要試圖拯救那種“以苦爲樂,自產自銷痛苦”的人。
女性往往出於善良天性,容易滋生拯救心理。
但我們需明白,有些人特別“享受痛苦”,在憤怒中感受到精神的昇華,在勞累中體會到自己的重要,在擰巴中感觸到靈魂的震顫。
所以,不要抱着自己的初始劇本不放,更不要去拯救沒苦硬吃的人。生活是爲了快樂,任何階段都可以隨時終止你所認爲的痛苦。
第三,人,要學會算經濟賬。
如果麥麥能客觀算賬,還會覺得這場婚姻不划算嗎?
就像我問,發生了什麼具體的事情,讓女友徹底放下沉湎其中5年的愛情?
於是,伊說道:他發小找我借35萬。曾經,他發小找我存200萬解決他的拉存款問題;找我代購奢侈品,還要上京東比價……而他,轉述了這些要求,絲毫不覺得僭越。
呃,感情無法看清的時候,經濟能讓人清醒。
敬經濟。
敬歲月。
敬智慧。
敬隨時可以改寫的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