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嶽區:“制度+”推動學校盛開“美育花”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陳逸敏 張振男)日前,位於泰安市岱嶽區的泰安第十中學學生的作品《青銅印記》在山東省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榮獲中學繪畫組一等獎,在泰安市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中,岱嶽區選送的作品斬獲49個獎項。
近年來,泰安市岱嶽區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爲目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構建起了具有區域特點、地域特色的“制度+”學校美育體系,全面推動學校美育浸潤行動。
“制度+行動”,美育教育有序推進。2024年,山東省教育廳遴選高校和縣市區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岱嶽區被確定爲全省“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試點單位,由山東農業大學對口支持,並啓動了山東農業大學·泰安市岱嶽區“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建立協調對接與反饋機制,確保美育浸潤行動落實落地。
同時,岱嶽區成立了以區教體局黨組成員爲組長的美育領導小組,組建了由骨幹教師組成的美育教學研究會,實現了美育工作的專人負責與專業引領,加強了對美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確保美育工作在全區範圍內高效、有序推進。
一年來,岱嶽區先後組織開展了全區中小學生器樂、舞蹈、班級合唱等藝術展演活動,推薦優秀節目參加市級展演,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各級各類藝術競賽和展示,讓美育教育走到每一位師生的身邊。
“制度+特色”,學科美育融合教學。岱嶽區按照《泰安市岱嶽區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方案(試行)》,嚴格按照各學段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美育相關課程。在此基礎上,岱嶽區強化課程實施的綜合性,鼓勵學校結合藝術教師專長自主開發校本藝術課程,開展多樣化教學。
泰安第十六中學立足地域特色開展陶藝教學,把齊長城遺址、大汶口文化、下港鎮人文風物等融入美育教育,並將語文、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在動手製作陶藝作品的同時,瞭解家鄉文化、強化學科知識、樹立建設家鄉的理想信念。
目前,岱嶽區各中小學結合學校實際,研究開發了舞蹈、樂器、戲曲、攝影、陶藝等校本課程,不斷豐富美育載體。學科組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學科與美育融合教學計劃,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中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
“制度+評價”,美育評價有章可循。岱嶽區將美育學科納入總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配套出臺了美育學科評價機制,從教學成果、專業發展、教學創新等多個維度對美育成果進行全面評價,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觀察記錄、作品展示與評價、成長檔案袋……”在岱嶽實驗中學的美育評價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了如何評價美育成效,開元中學制定了“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報表”,每學期末開展評估。
岱嶽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岱嶽區將持續增加學校美育資源的投入與扶持,挖掘地方文化藝術特色,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課程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美育資源共享,持續豐富美育課程的內容與形式,讓美育之花在岱嶽區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作者:魏海政 陳逸敏 張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