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超前貶值 犧牲消費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物價上漲的巨大壓力下,美國聯準會21日宣佈升息3碼,今年3月以來累計調升了12碼,聯邦基準利率已升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但聯準會公佈的利率點狀圖卻暗示,今年年底利率還會繼續升高,預估明年中的利率將來到4.6%,到2024年纔會開始降低。我國央行隨後也在22日將利率升息半碼,存款準備率升高1碼;累計從3月迄今,我國央行也調升了利率2碼。
在臺美兩地利率差距擴大之下,新臺幣匯率當然走貶,兌換美元價位從去年平均28.02貶破了31.5,今年已貶超過11%。央行預估臺幣第4季會繼續貶到31.92,令人膽戰心驚。雖然央行宣稱,新臺幣走貶並非外資外流,而是外資賣股實現獲利、匯出資金所致,但看不出這兩者有何差異,利差擴大導致資金外流,新臺幣隨之走貶,應無疑義。
然而,臺幣走貶會產生何種後果呢?首先,短期間當然讓臺灣產品的國際報價降低,有利於出口。其次,臺灣的進口品價格變貴,消費面若能反映,就會減少進口;若無法降低消費,就會提高進口成本、衝擊物價。在兩者的影響之間,央行甘願冒着物價可能繼續升高的風險,讓利差擴大、臺幣走貶,應是寄望臺灣出口可以獲得更有力的支撐,即使不「屢創新高」,至少不會顯著下降。
然而,央行經常忘了,經濟成長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經濟發展的「目的」則是要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因此,在出口和進口之間、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都必須保持平衡。
臺灣已是高度開發的經濟體,「一切爲成長」的階段應該讓它過去。刻意壓低調升利率的幅度(2碼對12碼),讓新臺幣繼續走貶,是可讓經濟成長在短期間有較佳表現,但卻犧牲消費者的權益,包括進口品變貴、通貨膨脹變高、生活和旅遊成本變高,結果就是犧牲了大量消費者的生活水準和滿意度,成就少數擁有生產資本的資本家,讓他們獲利更多。這不僅是政策上的不公平,更造成「所得分配」持續惡化,製造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維持較平衡的利率升降調整之下,還是可透過適當的努力,讓經濟維持滿意的成長,那就是激勵國內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在面臨「元宇宙」快速發展及高科技飛快進步的此時,引導國內生產佔比巨大、但相對落後的服務業投資數位科技,帶動服務效能和生產力;準備好在國際間彼此重開國門之下,能以最佳策略吸引大量境外旅客;降低臺灣的政治和軍事風險,避免資金外流和投資停頓,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搶搭國際匯率重整的機會,操作新臺幣超前貶值,不是國際競爭和發展的正道。(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