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供應鏈跳不開兩岸
(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經貿與大陸之間擁有比其他國家更爲緊密的關係,兩岸經貿更是當前帶動臺灣經貿成長最主要的動力來源。今年臺灣前3季經濟成長率6.8%,對外輸出的貢獻高達11個百分點,主要來自對大陸的出口成長和鉅額貿易順差。可是蔡政府上自蔡總統下至相關部會官員在談論臺灣對外經貿時,每每故意忽略大陸因素的存在,未能將整體面貌呈現出來。
日前經濟部長王美花以電腦、筆電等各項資通訊產品爲例表示:「臺美合作信任關係超過30年,這樣的關係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王部長可就忘了,兩岸經貿關係比臺美之間更爲緊密,並且是臺美供應鏈的基石和延伸,此種緊密關係則是美國所一手促成的。
1980年代初期,我對美國出口維持高度成長,順差持續擴大,至1984年美國佔我出口比重達48.8%,創歷史新高。在美國龐大的政治壓力下,新臺幣兌美元持續大幅升值,1985年爲1美元兌新臺幣39.9元,1989年來到26.2元。由於新臺幣持續升值,出口產業競爭力大幅下降。1990年政府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傳統產業找到出海口,開始大規模外移。到了2000年代上半,電腦、筆電等資訊相關產業跟着移往大陸,構成日後臺美供應鏈的基礎。
2005年5月16日美國《商業週刊》封面故事以〈臺灣爲何重要〉爲題,報導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聲稱若沒有了臺灣,全球經濟就無法正常運作。該文闡述臺灣資訊電子企業和美國科技大廠密切合作,美國企業掌握科技和品牌行銷,臺灣廠商發揮產品設計和整合製造彈性的優勢,大部分製造業務則交給在大陸投資的工廠,美國、臺灣、大陸三者聯手實踐高效率垂直分工,將新興科技快速轉化爲廉宜商品、滲透全球市場,企業盈餘再投入研發創新,加速科技的進步,形成高科技創新良性循環的典範。
王部長口中的電腦、筆電,以及日後的智慧手機,臺商已幾乎全部在大陸代工生產。到了2019年,大陸出口百大企業中,臺商就有23家,出口金額佔了43%,絕大多數就是資通訊產品。換言之,沒有了大陸,就沒有臺美供應鏈。
由於臺商在大陸投資生產,順勢牽動兩岸供應鏈發展。2007年陸港佔臺灣出口40.7%,進口13.6%;2020年出口佔比提升到43.9%,進口亦升至22.6%。足見兩岸貿易往來遠比對其他國家更爲緊密。在臺灣出口至陸港的貨品中,半導體IC所佔比重節節升高,2007~2020年間從22%增至50%,主要作爲大陸資通訊電子產品組裝及下游封裝測試之用;自陸港進口中,IC佔比則從9%增爲24%。顯示不僅兩岸雙向供應鏈關係已早就超越臺美,在IC供應鏈也形成了緊密的分工連結。
藉着兩岸供應鏈的成長,兩岸貨品貿易順差逐漸擴大,2008~2015年臺灣對陸港貿易順差5845億美元,平均每年732億美元;蔡政府5年期間順差達388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爲776億美元。今年1~10月對陸港順差來到863億美元,已和去年全年順差866億美元相當。由於在疫情期間我對大陸出口仍維持暢旺,帶動臺灣投資,促使近兩年臺灣經濟成長保持亮麗表現。
展望未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即將實施。2010年大陸佔東協10國出口比重11%,進口13%;至去年,出口比重增爲16%,進口亦提升至23%。總結過去10年間東協對外貿易,大陸佔有率從12%升至20%;未來在RECP加持下,大陸以其廣大市場和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將進一步成爲區域供應鏈中心,同時強化兩岸供應鏈關係。
去年和今年11月兩次「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談」,供應鏈皆是討論重點。但是在全球化下,供應鏈是跨區域、跨多國的長鏈,一味固執鋸箭法,只談臺美供應鏈,漠視兩岸甚至區域供應鏈的存在,如此做出的決策肯定是謬誤的。(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