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初期勢如破竹,不是太平軍太能打,而是潛規則太醜陋
1851年春,洪、楊在金田起義之後,和清室官軍在桂平、武宣、象縣一帶,糾纏了幾個月。同年9月25日,天王乃率衆竄佔永安州城(蒙山縣治),竟能一佔數月。後破圍,克郴州、迫長沙,續克漢陽、武昌;再舍武昌、擄民船、挾衆75000人(號稱50萬),順流而下,克九江、安慶、蕪湖,至1853年3月破城攻入南京。自此太平軍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僅用兩年時間。
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圖
太平天國能一路攻城掠寨、勢如破竹,不是太平軍太能打,也不是說清朝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是我國古代官軍將領對付起義部隊的作戰原則或者說潛規則造成的。
1852年5月,太平軍盤據永安八個月之後,廣西官軍約14000人在北京的三令五申之下,乃把叛軍團團圍住。面對"數倍之敵",洪楊之衆便不得不突圍以自保了。據參加此次突圍的老長毛事後回憶,他們二三千人,置婦孺於全軍中端(客家婦女皆天足),青壯前後簇擁,一舉衝出重圍。既出重圍,他們前逃,清軍尾追,其情勢就變成我國曆史上所屢見不鮮的"流寇"了。
傳統流寇的作戰方式,多爲裹挾農民,鑽隙流竄,飄忽如疾風暴雨,其鋒不可當。攖其鋒者,無不粉身碎骨。因此官軍追剿亦有一套成文法。他們照例是以鄰爲壑,只追不堵。堵則自取滅亡,有百害無一利;追則可以趁火打劫,隨地報功請賞,有百利無一弊。正面官軍如躲避不了,也只死守城池和險要或旁敲側擊,絕不正面堵截。在這一公式之下,則流寇一起,便滾起雪球,如人無人之境。尾追官軍也就養寇自重,呼嘯相從,絕不放鬆。好在中國太大,大家都可無限制地玩其走馬燈。所以黃巢、張獻忠等起義時,都有"拖死官軍"之名言,官軍亦樂得被拖死而不疲也。提督向榮的不斷升遷就是個好例子。
清廷文書裡的"洪楊發賊",在永安突圍之後,無人敢堵。他們乃沿途裹脅(李秀成便是被裹脅者之一),直逼省會桂林。圍城一月不克,乃竄人全州,長驅人湘。湘人本好武,見新朝崛起,貧農、礦工、船伕、會黨赴義如雲,一時聲威大振。
太平軍攻城影視圖
兵勢如火,太平天國的氣勢已燃成大火,要想再撲滅,就不是當初那麼簡單了。當時如洪、楊胸懷大志,舍南京三城,傾巢北上,以他們那時的氣勢,要一鼓作氣打下北京是絕無問題的。因此時北京已風聲鶴唳,貴族重臣家族逃亡一空。咸豐皇帝亦已準備遷都熱河,而太平義師,朝氣正盛,弱點未露。全國人民與各路英雄均仰望旌麾以解倒懸,神州正可傳檄而定。
太平天國發展示意圖
誰知洪秀全和楊秀清安於現狀,採取守勢,白白浪費掉了先手機會,與清軍形成對峙和消耗戰了。
爲更清楚理解所說不差,我們再回頭瞭解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前後一段時間的情形,就可清楚無疑了。
且看在我國近代史書上赫赫有名的"金田起義"。據忠王李秀成就義前的親筆"供狀":太平軍舉事之初,在洪秀全之外,只有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秦日昌(即秦日綱)等"六人"深知"天王欲立江山之事"。其他幹部與一般會衆均絲毫不知也。
既然數千會衆奉教主之命齊集金田村來"團營",而又不知團營的目的何在,則團營在會衆心目中,實在只是一種宗教活動罷了。其實李秀成的話是事後說的。在"金田團營"的當時,縱使他們七位開國元勳,也未必就有此乘勢造反打天下的大志。團營原是一種宗教活動,團客以後的發展是順水推舟一步步逼上梁山的。
所謂"金田起義"者,事實上只是由於客觀形勢積漸而成。一方面是大羣貧苦人民在搞一種狂熱的宗教活動。人多勢大了,難免就有些鏟富濟貧、吃大戶、抗官軍的激烈行爲。另一面則是一個腐化專制的政府。它認爲這羣人民,誤信邪教,聚衆滋事,目無官府,需調軍警彈壓。雙方衝突已久。只是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12月初,在一次重大的反彈壓行動中,革命羣衆打死了清軍副將伊克坦布,並傷斃官軍300人。這一下革命羣衆信心大增,乃借教主38歲生辰(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西元1851年1月11日),來個"恭祝萬壽起義"(洪仁環語),慶祝一番。-﹣所謂"萬壽起義",事實上也是事後追封的。
爲何如此說,可從另一方面舉證。洪秀全是位多產作家,也是位歡喜寫"詔諭"的教主。但在這段所謂"金田起義"時期,卻沒有留下任何像《北伐誓師辭》或《討武墨檄》、《討粵匪檄》一類的文字。所以所謂"金田起義"這個榮銜實在是洪、楊諸人在打下半壁江山之後纔回頭追封的。
"金田起義"既沒個確切地點,也沒個確切日期,更沒一張正式文告,因此它不像是個有計劃的革命發難的行動。洪仁圩事後追述說:"本不欲反,無奈官兵侵害,不得已而相抗也。"這句話,纔是真實可信的。
同年9月25日,天王乃率衆竄佔永安州城(蒙山縣治),一佔數月。永安之失,足使北京朝廷震動。朝廷在痛懲疆吏失職之餘,更增調大軍圍剿。
洪、楊既佔永安,也自知"騎虎難下"(楊秀清語)。一不做二不休,乃逐漸化宗教爲政治,改組軍隊,重編會衆,以應付此一不能自了之局,遂有"永安封王"之舉。
永安封王
事情遂一發不可收拾了。
參考:《從晚清到民國》 唐德剛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