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抽菸也罹肺癌 楊泮池:破解空污致癌為未來重點

國健署2022年7月推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公費篩檢,有效找出早期肺癌患者,備受國際學界肯定,政策推手即爲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記者李樹人 / 攝影

早期肺癌篩檢、EGFR與ALK驅動基因突變爲臺灣醫界在肺癌預防及治療上的兩大貢獻,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家族遺傳解釋了不抽菸的亞洲女性罹患肺腺癌之謎,如何破解空污(PM2.5懸浮微粒)與肺癌之間的關連性,則是下一階段研究重點。

國健署於2022年7月推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公費篩檢,迄今已有13萬多名高風險族羣接受篩檢,成效斐然。該政策的推手爲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近年來,多次應邀至美國腫瘤醫學會、歐洲腫瘤醫學會,分享臨牀實證資料,在本次「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也贏得衆多國際學者的肯定。

在健保給付癌症藥物支出中,與肺癌相關藥費佔了兩成,藥費支出龐大,但治療成效卻有待加強,與先進國家相較,臺灣肺癌癌友容易復發,且存活期短,5年存活率約在1成5至2成之間。

已投入龐大藥費,爲何成效仍不彰?楊泮池認爲,這與癌友確診時,大都已到晚期有關,治療相對棘手,且受限於健保給付,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無法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

「想要拉高整體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唯一方法就是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楊泮池表示,主要關鍵在於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找出不抽菸女性與肺癌之間的關連性,並於早期確診,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臺灣菸害防制法於1997年上路,迄今女性吸菸人口並未增加,但肺腺癌女性患者人數卻直線上升,許多女性並未抽菸,仍罹患肺腺癌,這也代表肺腺癌與抽菸之間的關連性有待商榷。

近年一項國際研究比較不抽菸的亞洲女性,與每天抽一包香菸、煙齡超過30年的重度吸菸亞洲男性的肺癌風險,結果居然是一樣高,進一步分析認爲,這與亞洲女性在某些基因缺陷,導致容易受到外來致癌物質的影響,以致提高肺腺癌危機。

另一項國內長期臨牀研究計劃追蹤1000多名有肺癌家族史的女性,歷時10年調查,發現肺癌風險爲百分之4.5,如果兩名以上直系親屬罹患肺癌,則相關成員肺癌發生率更高達7.7%。

除了基因遺傳之外,環境污染爲未來肺癌研究重點,楊泮池表示,亞洲、加拿大等多項研究均證實了PM2.5懸浮微粒爲導致肺腺癌的重要因子,以加拿大研究爲例,透過衛星定位系統比對環保單位PM2.5監測數據,結果發現,懸浮微粒濃度較高的地區,民衆肺癌風險愈高,進一步分析,近四分之三亞洲移民女性罹患肺癌機率高於其他居民。

另有臺灣、南韓、英國等肺癌研究計劃發現,上皮細胞受體突變,與PM2.5致癌呈現正相關,其中又以臺灣女性的關連性最大,楊泮池說,「無法改變基因,但可改善外在環境」,這正是肺癌防治下個階段的重點任務。

在楊泮池團隊多年的努力、倡議下,國健署終於在2022年7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成人癌症篩檢,針對重度吸菸者、家族遺傳者提供公費篩檢,以期發現更多早期肺癌患者,降低晚期病友人數。

兩年多來,累積13萬多筆「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資料,統計顯示,整體肺癌篩檢率爲1.2%,其中85%爲第一期,復發風險低,存活期相對較高。進一步分析性別,具有家族史的不抽菸女性者肺癌篩檢率來到1.8%,高於平均值,遠高於抽菸男性肺癌的篩檢率0.8%。

臺灣肺癌新增罹癌人數位居所有癌症之冠,2022年超過1萬7000多人,楊泮池表示,以往常將抽菸與肺癌劃上等號,忽略了不吸菸者罹癌風險,但臨牀發現,三分之二肺癌患者並未抽菸。2025年起放寬「低劑量電腦斷層」公費篩檢資格,呼籲符合條件者,儘速接受篩檢。

國健署2022年7月推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公費篩檢,有效找出早期肺癌患者,備受國際學界肯定,政策推手即爲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記者李樹人 /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