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CDMO打國際盃 TBMC組美日戰略同盟建亞洲生產基地

臺灣生物醫藥製造(TBMC)公司執行長張幼翔(左)與前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記者謝柏宏/攝影

臺灣CDMO打國際杯,結合美日組戰略同盟。臺灣生物醫藥製造(TBMC)宣佈,和日本最大委託臨牀(CRO)公司CMIC Bio及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結盟。加上與策略夥伴美國韌力(Resilience)公司分進合擊,將共同開拓國際CDMO市場大餅。

亞洲生技大展近日開展,TBMC首次公開展示國際創新技術及實驗室建置成果。TBMC執行長張幼翔宣佈,與日本CMIC Bio公司合作,將透過CHO-C抗體生產平臺共同進軍日本市場。TBMC也與賽默飛世爾科技合作,要藉由該公司的儀器設備提升先進藥品研發製造技術,以提供全球客戶優質服務。

張幼翔表示,TBMC最大優勢是與美國韌力公司合作,引進該公司mRNA核酸藥物、疫苗、細胞治療、基因療法與生物製劑等先進生物藥品製程。TBMC目前有11位員工正在韌力接受培訓,韌力也將其運營經驗100%交給TBMC公司。

TBMC與韌力公司的合作模式,希望藉由韌力公司引進其他國際客戶,以生物製劑爲例,由TBMC發揮「D(發展)」強項優勢,韌力公司專注「M(製造)」的階段,未來再逐步強化自己的商業量產實力。

依照TBMC的發展進度,生物製程開發實驗室已在今年6月於南港啓用,並開始接國內外訂單,位在竹北的GMP先導工廠也將在明年7月投產並開始接單。張幼翔說明,TBMC應先從研發到發展階段先做好對客戶的服務,再循序漸進達到商業量產階段,這段過程至少要三至五年才能達到。

張幼翔說,這次除了與日本CMIC Bio及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合作,接下來也有意與中研院合作將基礎研究延伸到產業應用。此外,TBMC也希望與國內其他CDMO公司結盟一起打國際杯。

至於大規模的商業量產基地,雖然公司規劃要在2027年陸續完成,但是張幼翔強調,將仔細評估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基因療法與生物製劑那個較有前景,「有市場就蓋(生產線), 蓋了和需要的時間不要差太遠,不可對不起投資人」。

張幼翔表示,TBMC成立至今雖然時間很短,目前已經有臺灣與日本的客戶,今年目標是簽下美國客戶。他強調,TBMC後續有掛牌上市的規劃,但至少要等到公司毛利率轉正纔會啓動。

旅居海外近40年的張幼翔,畢業於臺大化工系,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化博士,曾擔任羅氏大藥廠全球工程與策略最高主管,返臺之前更任職藥明生基(WuXi Advanced Therapies),並在細胞治療先驅Celgene公司擔任企業副總裁。張幼翔近年來更擔任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專家委員,每年爲了臺灣生醫政策提供建言。

張幼翔表示,接下TBMC公司執行長前,他回臺灣評估兩個月,一方面確認對現在的工作有信心,另一方面對臺灣大環境也有信心,於是他下定決心「鮭魚返鄉」,和太太兩人從美國舊金山搬回臺灣準備長期定居。

針對TBMC所要發展的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基因療法與生物製劑四大領域CDMO業務,張幼翔認爲,臺灣在生物製劑的發展上已有基礎,但好還可以更好;除了生物製劑之外,他最看好核酸藥物及細胞治療。

核酸藥物技術是臺灣必要的發展項目,COVID-19全球疫情大爆發後,mRNA疫苗成爲全球最重要的疫苗,mRNA疫苗屬於核酸藥物技術,張幼翔相信「下一波疫情一定會再來, 而且來的時間會愈來愈短」,臺灣很有必要平時利用核酸技術發展抗癌藥,疫情爆發時纔有能力大量生產疫苗以因應防疫需求。

針對細胞治療,張幼翔認爲臺灣可鎖定罕見疾病開發;針對基因療法,目前在安全性及持久性仍有許多障礙要克服,但是未來一定是改變人類的重要療法。他說,這兩項療法在國際大廠開發成本都很高,臺灣正好可發揮強項開發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