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民主韌性之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幾年上演一次的臺灣選舉,縱然看似零和遊戲,但經過不斷淬鍊的社會,逐漸顯示出良好的韌性。選舉中政黨候選人的廝殺抹黑,在選後,老百姓之間卻不再看見族羣傷痕,這是臺灣社會走向成熟的跡象。筆者認爲,在臺灣進行的是中國5千年歷史以來極爲珍貴的民主制度實驗,有高度價值,必須保持下去。

近年選舉競爭過程,有幾個現象值得注意:

第一,臺灣自民主化以來,在兩岸與國際關係的驚濤駭浪中,社會的性質明顯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民進黨、國民黨、民衆黨的政黨民調,近幾個月基本維持4、3、2的結構,另有1成遊離票。其中柯文哲獲得的2成支持,多數是年輕選民,將左右選局。這可說明一個重要的跡象,就是社會下一階段的發展將由年輕一代帶動,逐步脫離長期以來由上一、兩代人經歷歷史衝突而產生的族羣與統獨糾葛。

第二,如果畫出一個以政黨屬性爲X軸、選民傾向比例爲Y軸的統計圖,可看出是呈現中間與淡綠、淡藍選民佔多數的倒U型的圖像。這對藍營來說,會有逐漸遞減的趨勢危機,但是天然獨漸爲緩和,純粹只靠獨立、本土、反中情緒掌握不了社會走向,越來越多的中性、理性選民將主導臺灣的政治與經濟議題。

第三,此次大選的攻防,最明顯的是道德與法律議題成爲主軸,凡是違反道德與觸及法律底線的言行,都被嚴厲譴責,絲毫沒有攪和空間。這顯示出明年選出的總統,將面臨越來越嚴苛的道德與法律要求,這是社會走向進步的趨向。

第四,在美中衝突的大環境下,臺灣的選擇不多,但兩岸和平已成爲競爭政黨之間的基本共識,說明透過這場選舉,將篩選出讓兩岸避戰的公約數。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帶領英國人走過最艱難的過程,是民族英雄,但戰後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邱吉爾說,「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1951年,邱吉爾再次當選首相。屢仆屢起,雖常受民主制度所困,卻從未放棄民主,他的理念與執政深刻影響英國與近代世界史,邱吉爾的榜樣值得我們的政黨與政治領袖們深思。

我們的許多政治、經濟領袖們,在太平洋邊陲一隅的臺灣島上帶領百姓生存發展,是否會仍有一個偉大的心思,毋忘近代中國與臺灣經歷的種種困頓,從而北望中原,勇敢地重新參與未來中國的復興運動?筆者認爲這是臺灣在近代中國歷史發展中極爲重要的意義。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