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防疫秘訣外國人不懂 名醫用8字揭關鍵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總結一句話,臺灣防疫秘訣在於暫時犧牲個人自由。(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紐約時報》幾度稱讚臺灣防疫成果,更以「生活正常到詭異,讓許多人不安」來形容,但也質疑若不能儘快取得疫苗,臺灣靠封鎖邊境入境隔離能撐多久?對此,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總結一句話,臺灣防疫秘訣其實在於暫時犧牲個人自由,而這樣的作法國人是難以理解的。

沈政男在臉書上發文表示,紐時引用新加坡學者的話指出,「新加坡的邊境管制比臺灣有彈性」。事實上以去年10月來說,新加坡入境人數只有2000人,遠少於臺灣的2萬人;而與日本、紐西蘭南韓相較,以人口比例來說臺灣也相差不多。可見重點不在鎖不鎖國,而是如果疫情未獲控制,人家根本不敢來。

既然入境臺灣人數沒有比較少,何以能維持本土零感染?沈政男認爲,答案就在於確實疫調與隔離。以紐籍機師確診案例來說,當他呼攏說「不記得去過哪裡」,在國外可能就此打住,但在臺灣卻可逼問到他「招供」,也可調閱通聯紀錄,甚至啓動天網」來鎖定手機位置,這在歐美難以想像的事。南韓其實也使用類似疫調手段,但因爲一開始就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而難以斷根

沈政男進一歩分析,臺灣能避免病毒大規模傳播,乃因早在2020年初就對從大陸返臺的旅客施行檢疫與隔離,而動作這麼快,不是防疫人員天縱英明,而是臺灣在2003年吃過SARS的虧,從此一有風吹草動就啓動防疫手段,人民也願意戴起口罩,配合疫調與隔離。

沈政男指出,除了SARS經驗,臺灣曾被戒嚴38年也是臺灣人比較順從政府的可能原因,容易被「防疫如同作戰」這類說法說服,甚至對批評政府的人也會集體痛批,好像對方賣國賊。相對來說,歐美人認爲防疫有一部分是個人事務,政府管不着。此外,臺灣人平常就對健康與疾病相當在意,每年花費1000億元買保健食品,特別「怕死」。於是當瘟疫來襲,政府就成了父母官,人民爲了活命甘願淪爲幼兒了。

《紐時》說,如果國外施打疫苗順利,重啓國門,而臺灣還是隻能「堅壁清野」,人民不會抱怨嗎?其實以疫苗製造與施打速度來看,如果大部分國家在2021年尚難達成羣體免疫,多數臺灣人仍會認同嚴格防疫的必要。至於仍有學者建議入境普篩,幾個月的零本土病例證明「隔離14天,讓病毒喪失傳染力」纔是金科玉律

最後沈政男說,蔡政府老說臺灣因爲民主自由而防疫成功,難道歐美沒有民主自由嗎?不瞭解臺灣防疫細節的人歸因於運氣好,其實臺灣人爲了「零本土病例」犧牲了許多個人自由,以換取相對正常的生活。接下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必須加快取得疫苗的腳步,如果能在今年上半年開始施打,多數國人都能接受,但如果拖得更久,導致「國外都已趴趴走,只有臺灣還在鎖國」,那麼大家的耐心恐怕也會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