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量子安全晶片新創 入選美國最大半導體加速器

振生半導體董事長暨執行長張振豐。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李珣瑛攝影

臺灣量子安全晶片新創公司振生半導體(Jmem Tek)獲經濟部支持,赴史丹佛大學取經、鏈結矽谷新創生態圈,獲選加入美國最大半導體加速器Silicon Catalyst,成爲首個入選該加速器的臺灣團隊。

國發會矽谷新創基地與經濟部今天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共同舉辦展示日(Demo Day),臺灣新創團隊輪番上陣向創投機構、投資人、觀衆介紹自家技術。

場外,新創公司延續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的能量,設攤拓展商機、炒熱氣氛。

Google上個月宣佈新晶片Willow已克服量子運算的關鍵挑戰,傳統電腦需耗時10億年運算才能解決的問題,新晶片僅需5分鐘就能解決,使得量子科技再度受到關注。

臺灣新創公司振生半導體在經濟部支持下近期赴加州史丹佛大學取經,傳出好消息。經過多輪的篩選,公司獲選加入美國最大半導體加速器Silicon Catalyst,該加速器錄取率僅不到10%,振生半導體也是首個獲選加入Silicon Catalyst的臺灣團隊。加速器爲協助新創公司取得資金、專業諮詢等,加速新創成長的機制或公司機構。

振生半導體將「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Cryptography,簡稱PQC)嵌入晶片產品化,推出全球首個整合量子安全解決方案的晶片,結合軟體和硬體安全技術,具備隱形金鑰和防護性強的身分驗證功能,確保裝置資料的量子安全保護。

振生半導體執行長張振豐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量子科技從過去「是否會發生」的問題到如今已變成「何時會發生」的問題,開發並應用這項技術的急迫性也越來越高。

張振豐說,很多人認爲量子電腦還沒完全成熟,但不少駭客會先儲存資訊,等到未來技術進步後再進行攻擊和破解。因此,企業或機構還是要有抵抗量子電腦攻擊的能力,如此才能確保資訊安全。目前,其技術已在國防、金融科技領域被應用。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CES期間被問到輝達的量子運算策略時表示,將非常有用的量子電腦推向市場,可能需要15到30年的時間。張振豐認爲此看法不無道理,網際網路也並非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過程中必須經過不斷的技術更新。

「隨着攻擊不斷的更新,我們的產品也會不斷的更新」,張振豐說,尤其對國家安全或金融科技等高資安需求的產業來說,企業寧願先把防護做好;他比喻,「不能等敵人攻進你的村莊了,纔想說我是不是要來蓋城牆,這些東西是得先蓋起來的。」

他也表示這個時間點來到矽谷是個很好的契機,因爲矽谷最近更加註重硬體技術。

振生半導體日前到CES參展,行銷經理陳畇帆說,美國、日本、韓國廠商對臺灣的這項技術非常關注。公司已在矽谷設辦公室,將進一步尋找合作、拓展機會。

CES展上,臺灣在量子科技方面的新創公司,還包括臺灣量子科技公司(Taiwan Quantum TechnologyCompany)、以及amPICQ;前者爲量子電腦提供關鍵的外圍IC和模組,後者則專注於量子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