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今臨金陵

南玄武湖。(作者提供)

對南京的印象由模糊而逐漸對焦,得歸功於南京大學的程章燦老師,那一年他來到我們繫上客座一學期,講授「城市與文學:以古都金陵爲中心」。在這門課上,我對南京的印象由從前歷史課所得泛泛的「金陵王氣」和「龍蟠虎踞」、詩文中所見模糊的「煙雨樓臺」與「高閣臨江」,逐漸對焦於具體的金陵諸景,以及發生在這些自然景觀的人文風光,有歷史、有文學,有真實、有傳奇……

直到我親往朝聖,除了印證程教授所言非虛,也另外有了新的印象──來自親眼所見與親身感受的印象。

拾級而上走入歷史

行在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間,我知道我身處於現當代;而抵達目的地明城牆後,這數百年前的建築物又彷彿領我神遊故國。登上城牆的石坡道名曰「礓礤(ㄐㄧㄤ ㄘㄚˇ)」,小臺階的意思。俗稱「馬道」。古代築城時常修建於城門附近及城頂坡道較緩處,以便士卒、馬匹及輜重等登城。看着銘刻「某地某職某人某匠制」而風化斑駁的牆磚,一面拾級而上,一面走入歷史。

正史並未記載明城牆黏合劑的成分,以致「朱元璋糯米汁築城」的傳說成爲口碑,代代相傳,迄今仍是未解之謎。甫登上這披戴傳奇色彩的城牆,立刻就成爲「神威大將軍」鎖定的對象──城牆上供着好幾尊明代的大砲,有「神威大將軍」,也有「紅夷大砲」,好不威風!他們每一尊都長達一、二公尺,重達數千百斤。

臺上還有許多柱狀的矮石,分別由兩塊二米多高、中央各鑿上下兩孔的長方形青石組成,稱爲「幡旗遺石」,從前用於豎立旗杆。佇立幡旗遺石旁,想像石上矗立着大書「明」字或者某將軍威名的旗幟,蕭蕭風吹大旗舞。臺城高處遠眺玄武湖和雞鳴寺,見遊船數艘和浮屠數座隱現垂柳間,雖已「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但若「欲窮千里目」,還是得「更上一層樓」。

行在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間,我知道我身處於現當代;而抵達目的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後,這爲數十年前歷史而造的建築物又彷彿押解我回到故都。「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已名列「新金陵四十八景」,題爲「存史警世」。

的確,從入口直到紀念館的碎石子路、路上刻着慘案發生時間「1937.12.13—1938.1」的十字柱、遇難同胞的遺骨坑與冥思廳等,誠然可見此館「紀念」、「以史爲鑑」之意;祭場外手舉鴿子、肩坐孩子、寫着「和平Peace」的雕像,也表露國人對於和平之企望。

存史警世勿忘傷痛

然而,相對於紀念、借鑑、和解之意,不欲釋懷而欲烙印此傷痛、控訴並箝制日本斯國斯民之念似乎更加強烈。各種攫人心魄的資料展示與藝術創作,尤其一句「罹難者三十萬」,以簡體中文、英文、日文等三種語文大字深刻(分別爲「遇難者、VICTIMS、遭難者 300000」),責難之意更重,更重於「存史警世」。

雖然已事隔數十年,但今日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遊客,與當時此役中的受難同胞及其家屬後人,心情同樣沉重。一股陰鬱籠罩我心,難以散去。

行在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間,我知道我身處於現當代;而抵達目的地夫子廟後,這來去數十百年過客的建築物又使我感到彷彿我也是歷朝歷代的士子游人之一。若比造訪南京如赴京趕考,則古秦淮何止是「必遊之地」而已,簡直無疑是此行的高潮。

秦淮古渡邊高懸「天下文樞」的牌坊,還有「江南貢院」與名號「狀元」的郵亭,連拉車的師傅也身着顏色亮麗而輕快簡捷的唐裝……無不召喚潛藏久矣的深遠歷史記憶。這關乎魏晉風流與科舉文化的記憶,就徘徊於渡口邊、留連在畫舫中、纏綿乎口耳相傳的才子佳人傳奇故事間。

「上京趕考」的我,抵達南京城還不算到達終點;貢院闈場與「狀元」(郵亭)纔是我心之所趨。然而,在此金陵佳麗處,若只爲功名利祿而來,豈不忒煞風景!都到了秦淮河畔,自然得尋覓成就些風花雪月。於是,同行諸友──我自信我們幾人不是才子,就是佳人──踏歌河上,共享、歡度這天子腳下的京城繁華。至此,自午後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即籠罩的陰鬱始慢慢褪去。

遊旅在六朝古都中

遊於明城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夫子廟間,彷彿我也是過去歷史上某個時刻在此遊訪的士子游人;而大巴行駛於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間,又實在提醒我:我不是科舉時代的書生考生,我不過是現當代的旅客。看着、數着路上的電瓶車與自行車,欣賞着南京城百姓在人行道上座椅午睡的愜意與悠閒;逛着、翻着先鋒書店來自臺灣原版的正體中文書,把玩着獨立先鋒創意館的文創藝術商品,嗅着先鋒藝術咖啡館的陣陣飄香,又在在提醒我:我實是現當代的旅客,不過遊旅在六朝古都中、穿梭於歷史今古間。

在南京,我就穿梭於時間之流間。我身在今日之南京,卻感受到今日之南京人仍懷古意,對於六朝故都之繁華仍心存嚮往。所以,至今仍以歷史典故爲其道路命名;所以,至今仍標舉「金陵四十八景」,甚至新出現的地景也不起新立異,而繼續沿用古名,稱爲「新金陵四十八景」。正如我從程教授的課堂所得: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學,有故事之處就有文學,而這就是南京城的文學。南京的文學由來已久,從前關於這座城市的作品將繼續流傳;並且,今後又將有新的元素、新的創作源源不絕而生。

南京的故事不只有六朝古都、不止於明初洪武,他也曾是近代民國的故都。此行雖然未及造訪民國諸遺蹟,但又何妨?也罷,給自己留下個再次「朝天闕」的理由吧!

(風流/臺灣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