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2022年,我回憶起昔日的大陸年輕人

大陸上半年新增城鎮就業65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59%。(澎湃新聞)

在日前大陸政府公佈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創新高,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是重中之重的時候,我人生第一次爲了「買房」而採取行動——踏入了涼爽的房產公司會議室。

我開門見山自我介紹,其實我以前是堅定的不買房族,甚至寫過「三十歲,不買房」的那種文章,都是我的金主(我媽)這些年持續不間斷在我耳邊唸叨:租房不划算,要不要買房啊。

按照我那個大概付完稅和仲介費就啥都不剩的存款,加上因爲疫情關係過去一年的收入極度動盪,再外加剛換了公司纔剛剛保上住房公積金——我簡直太幸運了,因爲我媽得出一半以上。

曾經的我,在未來想像藍圖裡,會租房過二十年(就算遠嫁歐洲都繼續租房),然後退休到雲南或泰國租房,然後回臺灣老死在爸媽的房子裡。

不論是臺北還是北京,房價都高得不可思議,我們所身處的大環境與父母輩截然不同。現實生活能讓你第一次約會就跟對方約法三章「親愛的我們不求天長地久,不用對方負責,只願各自安好。」

曾經的我,認爲父母的錢是父母的錢,那是老人家的養老錢,是他們這一代的積累,我這一代怎能「覬覦」?房地產小哥默默打斷我,「其實如果家裡有一筆錢,與其放在銀行,拿來買房是最保值的,畢竟這是北京嘛。」

「對!我現在也是這麼想,最近這兩年我一直這麼想!」

爲什麼呢?難不成是因爲北京這兩年房價低了一些?難不成是因爲下個月就要33歲的我終於懂事了?難不成是因爲我真的成爲一個要對別人負責的中年人了?

在我內心戲不斷的時候,中介小哥已經開口,嗯,按照您現在的收入,您商貸可能貸到的錢款有限……

我在盤算着得從我家太后手裡「剝削」多少錢中走出房產公司。在快四十度的天氣找到一處廕庇處,喝着冰咖啡,打開微博刷兩下,這麼些天了「小鎮做題家」竟然還這麼熱門。

在這瞬間,我感謝起自己畢業得早,那時的就業情況,如今年輕人可能認爲是天堂。

在這瞬間,我想像箇中年人一樣拍拍年輕人的肩膀,「不容易啊,但要相信現在是陣痛,還是要努力,以後會好的。」

也是在這瞬間,我回憶起這些年,我遇見的那些大陸年輕人 。

在北大那兩年是23到25歲,由於在臺灣工作了一年纔到北京的關係,同學大多是1990年和1991年左右。但無所謂,那時我們都是媒體上所謂「九零後年輕人」,而在當時的我眼中大陸年輕人與臺灣年輕人簡直差異太大了。

同學們不去酒吧。在學校或是寫作業或是跑圖書館,娛樂就是刷刷電視劇或是約吃飯,跟我一起跑酒吧的就是臺灣人和外國留學生。在我室友眼裡我非常幼稚,他們從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就在思考去哪家名牌企業實習,而我還在重溫《黑糖羣俠傳》(不知道的自己去百度)。

他們很多一畢業就打算結婚,男生一畢業就打算買房(這樣以後可以找個好對像)——我會寫「他們」並不代表全部都這樣,但絕對不是少數。

在我跟他們說「多交幾個,不然你怎知道哪種最適合你」之後,他們會給我一個「臺灣人在這方面跟西方比較像」的評價。

還有一些現在寫出來會被網友笑的:比如喜歡許知遠,很愛跟我討論臺灣民主和西方民主,把臺灣說得特別美好(是不是保留很多傳統文化),說得我有時會困惑。

班上的大陸男同學跟我在臺灣時的同學差太多了!他們一方面規規矩矩,「要找好工作要買房才能娶媳婦」,一方面又會說出那種臺灣男生絕對不敢說出口的話。

研究生二年級那年大家都在找工作,我對於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事情義憤填膺,一位男同學淡淡地丟來一句「因爲女生會休產假,所以對企業而言市場價值會比較低。」

「你放心,你們就繼續秉持這個觀念,像臺灣那樣女人不婚不生的時代很快就會來了。」那時還沒有打拳這說法,但我還是跟對方發表了一篇激昂演說。

結婚好麻煩,買房好麻煩,你怎知道未來會怎樣,現在輕鬆快樂不就好了?2014年畢業,我在大陸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試用期月薪6500元(人民幣,下同),地點在上海郊區,一室一廳月租1700。

我覺得挺不錯,有點閒錢去酒吧,而且半年後轉正可能到近八千(都四萬新臺幣啦哇哈哈)。

而我那羣90、91、92年的可愛同事則不斷抱怨工資太低,「我朋友畢業一年就一萬多了」、「我朋友試用期都比我們高」、「我朋友也在外商,工作兩年一萬五了」——奇怪,怎麼人人都有薪資比自己高的朋友?

那時這羣畢業生們一個月六七千,都認爲這是極爲短暫的,等一兩年後自己總該是別人口中那位「我朋友工作兩年就一萬多了」的主角。

我一邊「安貧樂道」,一邊在內心想着,「你們怎麼都覺得未來會漲薪,而不會降呢?」

2015年我入職媒體,對方問我預期工資。我說,我在上家公司一個月6500,但那是試用期,所以我希望比這個高!最後一個月7000成交。

入職後一年我開始招聘組員,這才知道怎麼開工資——先開個一萬二,反正會被砍價,砍完總比你畢業後一年還拿7000塊好吧?

我們臺灣八零後就是如此實誠。一位年齡相近的朋友告訴我,那年他剛從臺灣到北京不久,作爲金融人,打算獅子大開口一把——開價一萬五。

後來懊悔地想戳自己腦袋。

我從媒體菜鳥逐步成長的那幾年,互聯網大廠興起,「小粉紅現象」被討論,選秀節目藝人瘋狂打榜刷流量。整個環境變化劇烈,數億人民能很快地適應一波波新的生活模式。

如果明天一覺醒來突然出現什麼新事物,大家會在短時間內接受並適應。

大環境在變,我畢業那時人們搶進外企,沒幾年大家已經往大陸本土的互聯網公司衝。物價房租更高,但一間間互聯網公司的建立也帶動內容創作的薪資和機會。一個小我幾歲的朋友畢業後第一份工資九千——普通學歷、也是傳播院校的。

就連我們這樣的傳統媒體,都「被迫」拉擡了新人薪資。我跟公司新人妹子們回憶過往的六千五工資時,他們會很可愛地「蛤」一聲,然後表示理解「你們那時物價低嘛」。

我看着一年一年進入公司的小年輕,學歷越來越高。從什麼時候開始,海外名校碩士在北京這麼普遍了?

更可怕的是,他們竟然叫我「雪筠姐」!

在快到三十但未滿三十的年紀,還有點殘餘倔強,每聽一次就糾正一次,「我才大妳幾歲啊,姐什麼姐!」

我寫過一篇文章《大陸年輕人,是敵人還是朋友》:一個年輕人批評政府兩句,他就是「民主世界的朋友」;一個年輕人說政府兩句好話,他就是小粉紅,這是西方媒體老犯的毛病。在外界試圖瞭解「中國崛起到底是不是威脅」的同時,大陸年輕人也是被觀察的一部分。

不得不承認,雖說也就隔了幾年,我們一樣看過《康熙來了》和偶像劇,但他們跟我過去相處的大陸同學們,已經顯然不同了。

幾年一變,幾年一代,我非常喜歡這樣子的「變」。我跟在這些小年輕屁股後面跑,想知道他們的想法,從中感受到大陸的變化與脈動。

講起臺灣男生冒出星星眼、跟我說「好溫柔喔講話跟偶像劇一樣」的妹子數量,隨着年齡越小而越下降。

他們在現實中普遍把臺灣「去特殊化」——就算在網上戰鬥力極強,但生活中這種「不認爲你來自臺灣,就認爲你應該如何」的相處方式讓我很舒服。

他們更能坦率說出愛國,甚至把國家形象化、人物化,只要不要亂扣政治帽子,我都覺得挺可愛。我非常贊同他們是「開始平視世界的一代」,只是有時在他們講「澳村」、「美村」的時候會像老人一樣叮囑「自信是好,但還是要多看別人優點」。

與社交媒體展現的不同,現實中的他們沒有什麼「侵略性」,甚至在生活觀念上能跟臺灣人有更多共鳴。

他們有許多像臺灣年輕人的那一面。抨擊資本家口中的「996是福報」,重視員工的權益,轉發愛貓愛狗、愛LGBT、關愛弱勢的視頻。比起經濟GDP數字,他們更在意基層的生存情況。

如同臺灣的小確幸,他們也把躺平掛在嘴上,只是一波波年輕人一邊喊着躺平,一邊往互聯網大廠衝。

他們最不像臺灣年輕人的那一面,就是從小生長於崛起的環境,太習慣於快速發展的社會、太習慣於一直在增長的環境。就算物價在漲,就算房價高不可攀,仍堅信國家發展、民生經濟,都在向上。

有那麼幾年,我感覺人們對整個環境的盼望,像是在看虛擬貨幣的增值曲線一樣。「現在是6000元,下一波可以漲到7000元」、「現在是7000元,下一波可以到7500」。

「下一波可以到8000」。

「下一波可以到9000」。

「下一波可以是10000,至少到10000纔會停吧」。

你知道在這階段發展會放慢,漲幅會減少,但你預期至少會到一萬才「停」吧?至少還要再多少多少年吧?

縱使那些年,每個月拿到工資都先扣除房租,剩下的還得撥一點到基金帳戶去,就怕自己月光沒錢治病。但是那種「不止於此」的未來感,你還是願意相信。

2022年的當下,經濟、失業率、「小鎮做題家」輪番成爲熱點話題。唐山打人、河南紅碼,爛事年年有,只是今年大家特別生氣。

這是我在大陸十年來第一次感受到整體氛圍這麼迷茫的時刻。

也是在這一刻,我成爲一個真正的中年人:找一份安穩點的工作,放下去大理隱居的夢想,平平凡凡搬磚、每天記帳。爲了自己的老後走進中介公司,微笑跟對方開條件「實在沒有兩室,一室一廳也可以,靠地鐵就好,不用學區房,我還嫁不出去,應該是最後一代。」

2022年的當下,作爲一個自認已習慣「經濟不景氣」這個名詞的人,還是想抽離現實,每天下班就回家N刷銀魂。

相比過去,我對社會熱點失語,有時候甚至說不清自己在煩悶什麼。

最近看了一位韓國評論人寫的一段關於韓國的描述。

「金融風暴之後,低增長局面穩固,世襲資本主義的趨勢越來越嚴重。然而,人們躍進的慾望沒有消失。」

「慾望沒有消失,但現有方式無法滿足自身的慾望,今日的人們產生了不同態度。」

有人的應變方式,是不斷尋找發泄點。有人的應變方式,是不斷告訴自己「現在已經很好了,看看印度」。有人的應變方式,是像我一樣回家看日本動漫,告訴自己有貓已經足夠。

北漂十年,這是我第一次感覺,當下氛圍不同以往,年輕人狀態不同於「曾經我認知」的大陸年輕人。

北漂十年,這也是我第一次陷入深深的迷茫與不確定。我不知道未來整個大環境會不會更好。

北漂十年,這更是第一次想嚴肅呼籲,青年就業問題,人人都在喊難的問題……經濟問題真的需要解決啊!

這篇太負能量?那麼,作爲一個優秀的中年人,在結尾處就給年輕人些許正能量吧。

如果要我說這十年北漂學到什麼,那就是不用站隊,不用因爲網路環境就講極端的話。對別人多點理解,很少有人能夠一輩子都「政治正確」,不出任何「瑕疵」。

批評和監督政府還是要的。至少這樣能保持一絲「我也要努力,讓大家的未來更好」的期許。

照顧自己最重要,有能力就幫助他人,基金如果有賺錢可以捐給孤寡老人,但是記得多存點錢啊。不然,三十多歲還只能出點裝修錢、看父母臉色過日子的我,就是以後的你。

什麼,你那時結婚了?大概率,你那時會有一隻阿竹,晚上下班就回到出租房喝啤酒,一邊擼貓一邊問「爲什麼我這麼美還沒有對象」?

大概率,你那時會一邊告訴自己「我已經是中年人了,生氣傷身」,一邊忍不住在朋友圈轉發讓人生氣的熱點事件。

但是這是自己努力掙來的小日子,這樣子的小日子裡偶爾也會有開心、甜蜜的時候。

誰知道呢?說不定明年真的還值得期待。

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因爲下個月我要過三十三歲生日啦。

(郭雪筠/臺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