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例!22歲男大生這原因裝最新心臟去顫器 預防猝死

臺中榮總在今年1月7日完成臺灣首例血管外心臟去顫器植入手術。圖/臺中榮總提供

臺中榮總今發表,今年1月7日完成臺灣首例最新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ICD)植入手術,爲一名22歲健壯男大生,午休時突無呼吸心跳,以CPR(心肺復甦術)救回,後查出罹患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接受手術植入EV-ICD,這也開創國內心臟醫療新里程碑。

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心室顫動是最致命的心律不整,約佔成人突發性心臟停止的40%。當心室顫動發作時,心臟類似停止,無法輸送血液到全身。發作時除了心肺復甦術以外,必須儘快在3至5分鐘內電擊去顫,存活率可達49%至75%。每延遲1分鐘,存活率就降低7%至10%,超過10分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

心室顫動高風險族羣包括曾有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先天性心臟離子通道異常,預防應積極控制三高,遵醫囑定期服藥與追蹤檢查。心臟功能射出率低於35%,建議安裝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同時要留意家族病史,及早發現才能預防猝死風險。

臺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謝育整醫師指出,傳統植入式去顫器(ICD)植入在鎖骨旁的皮膚下,導線會經過靜脈、穿過瓣膜進入心臟,雖手術技術分純熟,但仍有約1%至5%發生心臟穿孔的風險,導線經過植入後,長期仍存在7%心臟瓣膜損傷、5.8%導線斷裂,以及1.5%細菌感染等併發症風險。

臺中榮總心臟外科主任魏晧智說,EV-ICD改由特殊的波浪型導線植入在胸骨下方,EV-ICD植入腋下皮下,減少手術創傷、降低併發症。目前歐美、澳洲等臨牀採用,衛福部去年核可,全國首例EV-ICD手術由臺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完成,手術的成功代表臺灣心髒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未來將讓更多人受惠。

臺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李冠毅說,陳姓男大生平時身體強健、有運動習慣,2個月前在學校午休時突然倒地抽搐、休克,同學見狀施以CPR,才恢復呼吸、心跳。男大生起初不以爲意,直到家人強烈建議,就醫檢查,問診發覺患者祖父在中壯年即無預警猝逝,發現病人罹患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爲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考量男大生年輕,且防止血管內導線併發症及瓣膜逆流的風險,男大生接受EV-ICD治療,經2小時手術,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1天后,即轉至普通病房,目前已康復出院,恢復良好。

最新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ICD,波浪型導線植入在胸骨下方,EV-ICD植入腋下皮下。圖/臺中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