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 父母太偉大 女童獲新生
廖小妹妹仰賴葉克膜維生4個月後,接受國內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由爸媽(後排左二及左三)分別捐出部分肺葉,三人術後皆恢復良好。(王家瑜攝)
廖小妹妹接受活體肺葉移植後將在今天出院,臺大醫院團隊和她一同切蛋糕、吹蠟燭慶祝重獲新生。(王家瑜攝)
11歲的廖小妹妹去年因呼吸衰竭,仰賴葉克膜維生長達4個月時間,器官移植是她的最後一線生機,但大愛器官來源有限,臺大醫院團隊審慎評估後,執行臺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由父母各捐一片肺葉,經過15小時手術,三人恢復良好,女童持續術後復健下,終於在住院半年後,今天迎來出院回家的日子。
去年5月,廖小妹妹因爲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因併發呼吸衰竭、敗血症使用葉克膜續命,7月又因病情加重,從中部轉院至臺大醫院。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勳回憶,初次看到廖小妹妹時,她已經使用葉克膜3個月,雖然意識清楚,但躺在牀上非常虛弱,即便配戴氧氣,血氧濃度僅77%。
由於廖小妹妹雙側肺部嚴重受損,器官移植是維持生命的唯一選項。但徐紹勳坦言,國內大愛器官(包括腦死、心臟死後捐贈)來源非常稀少,很多病人因爲等不到器官而過世,另一種方式是活體器官捐贈,由五等親內家屬捐出健康器官。
目前國內肝臟、腎臟移植多半採活體器官捐贈,但過去沒有活體肺葉移植的經驗。徐紹勳說,活體肺葉移植手術最困難的是,必須找到兩位適當的捐贈者,須年滿18歲、55歲以下,血型相容,體型和肺功也要符合評估,分別捐出右下和左下肺葉,「雖然困難,但這是唯一能拯救廖小妹妹的方式。」
去年10月27日,臺大醫院共出動4組團隊,分別負責爸爸、媽媽和廖小妹妹,以及另一組團隊負責器官通氣及灌流,早上8點開始,直到晚上11點才結束,整整15個小時,完成國內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廖爸爸感性表示,因爲家住南投,過去只能每週末來臺北看女兒,當時看她情況越來越差,醫師提出活體移植的選項,很快就決定接受;原本擔心自己有高血糖沒辦法通過評估,所幸一切都很順利,全家人都在逐漸康復中。
徐紹勳說,即使術前召開多達16次會議,讓團隊成員充分熟悉所有流程,也進行術前模擬演練,但術前兩天仍是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指出,在所有器官移植中,肺臟永遠是最困難的,從1991年臺北榮總完成第一次腦死肺臟移植後,經過31年,臺大醫院終於發展出活體肺葉移植。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說,2005年衛生署(現衛福部)覈准執行活體肺葉移植,但直到去年才首度執行,這是十年磨一劍的努力,團隊也曾經思考過,是否有把握成功,但對於廖小妹妹來說,沒有其他方式能恢復健康,在這樣的想法下,團隊努力完成這樣的任務。
手術後約半個月,廖小妹妹經過復健已經能夠自行站立,到現在已經可以行走自如,不需要設備輔助。廖小妹妹在住院長達半年後,今天終於可以出院返家,醫療團隊特別送上大蛋糕慶祝她重獲新生,徐紹勳感性地說「妹妹臉上的笑容,是我們最難忘的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