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像共產國家」 王平:追求公平無法拯救低薪
▲中研院院士王平認爲,強調公平沒辦法解決低薪問題。(圖中者/記者盧映慈攝,下同)
低薪問題吵得沸沸揚揚,不少矛頭指向臺灣的產業都沒有升級、只在代工鏈裡打轉,造成附加價值低落。中研院院士王平在「2017科技服務創新論壇」中表示,臺灣太喜歡「罵人」,結果變成強調「公平」,每個縣市都要有大學、建設,弄得像共產國家,低薪問題還是沒解決。
王平說,臺灣有人才有技術,就差把餅給做大,現在大家都在談公平,但餅不做大沒有公平可以談;產業在發展的時候「必然被迫要犧牲一些東西」,就像不完善的法規,要修改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出來跳腳,我們的民意代表在各種利益、利害關係還有意識形態上,代表的「根本不是民意」,訂出來的法、要修改的法也無法反映社會真正需要的。
還有一個臺灣人常犯的錯誤,就是太相信「大政府」,但在民主又變化快速的現代,大政府反而是出錯的來源;「最聰明的人才不是在學界,就是在業界,我們怎麼能寄望政府帶我們前進呢?」王平說,政府很常犯錯,像是資源錯置、誤判動態,或是保護無利潤的產業、對未來可以發展的產業有錯誤認知等。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建立正確的誘因跟法規,其他的就交給業界自己腦力激盪。
「臺灣資通訊產業(ICT)成功的原因,是彈性生產、技術升級」,王平說,臺灣在這塊還沒有做到,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爲薪資沒有到位;「其實我們不用害怕肥貓、不用仇富,讓上游的人才有足夠的資金、生活過得舒適,他們纔有餘裕去幫助產業升級」,如果臺灣一直在拉低彼此薪資,整個產業也就停滯不前了。
王平認爲,「包括日本跟亞洲四小龍,都太依賴觀光」,但觀光跟重工業一樣沒辦法成爲足夠龐大的產業鏈結,未來是需要打「軟帶硬的產業太極」的時代,軟體時代不會像硬體需要這麼多設備、也不會像製造跟觀光需要「市場」,反而被消費綁住;軟體時代注重的是人才,剛好是臺灣可以發展、目前又還有優勢的時候,而保有人才的流動性,又可以彌補臺灣在「人才淨輸入是排名倒數」的情況。
另外,工研院是研究發展的創新地點,但近幾年有公務員化的趨勢,跟創新衝突很大,王平說,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5年期限,5年都沒有任何創新研究的成果,就換一批新血進來,纔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大家在討論的提升附加價值,王平也說,這太狹隘了,附加價值能夠產出多少?釋放多少就業機會?如果只進到一小部分人的口袋也沒有用。
臺灣常提出來討論的「害怕犯錯」,也是王平認爲要改進的地方,他說雖然他不認同大政府,但只要一犯錯就會被罵的情形,也讓想做事的政府官員變成「硬拗的人」;「都知道做錯了,髮夾彎總比沒彎好啊!」如果臺灣能接受犯錯、少點追求表面公平的批評與謾罵,纔有可能建立起產業間的合作關係、共同進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