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牌了!臺積電把市值搞大了,但很“委屈”
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編輯丨鐸子
6月19日凌晨,全球AI芯片巨頭英偉達市值一舉突破3萬億美元,成爲全球市值第一公司,一夜之間,震驚全球。
此時,另一家全球芯片製造巨頭臺積電,也在悄悄漲出新高。7月8日晚,美股臺積電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市值,成爲人類史上第二家市值超越萬億美元的芯片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八的市值公司。
然而即便如此,臺積電還是被“低估了”。
畢竟,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早有預言:“這家公司遲早會成爲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2024年6月,臺北電腦展投資人午餐會上,面對“AI教父”黃仁勳,摩根士丹利詢問了他關於臺積電希望漲價的態度。
黃仁勳沒有猶豫,“我認爲臺積電價格太低了……臺積電對全世界和科技業的貢獻,從財報來看‘委屈’了。”
財報顯示,2023年臺積電全年銷售毛利率爲54.36%,相對前一年下降5.2個百分點,2024年第一季度銷售毛利率進一步下降至53.07%。
相對英偉達2023年全年銷售毛利率高達72.72%,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上升至78.35%,臺積電的確“委屈”了。
不過有了重要合作伙伴的聲援,臺積電底氣十足,立即在6月底宣佈了對旗下產品進行漲價。
其中3納米和5納米AI產品漲價5%-10%,非AI產品漲價0-5%,先進封裝價格將上漲15-20%。
作爲全球最重要的芯片代工企業,即便是漲價也不會打消市場熱情,臺積電的訂單依舊大排長龍。
蘋果、高通、英偉達與AMD等四大廠商大舉包下臺積電3納米制程產能,訂單一路排到了2026年。
也就是說,未來兩年,英偉達的訂單基本不用愁了。
站在AI的風口浪尖,臺積電新任董事長魏哲家春光滿面,聲稱臺積電2024年將實現逐季增長,以美元計算全年營收將上升20%到25%。
臺積電氣勢如虹,從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來看,2023年第四季度臺積電佔比爲61%,比第二名三星(14%),足足高出了近50個百分點。
在全球高端10納米以下芯片產量中,臺積電的市場份額更佔了92%,三星只佔8%。也就是說,在先進製程領域,臺積電擁有絕對的統治權。
如此強勢,魏哲家也沒必要再藏着,直言: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AI芯片由臺積電製造。
就連“AI教父”黃仁勳,人類史上第一家3萬億美元芯片公司英偉達的誕生,也主要靠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支持,英偉達所有GPU芯片均由臺積電代工。
或許可以說,如果沒有臺積電將曾經設計與製造合體的芯片業重塑爲專業設計、專業製造兩大產業,就不會有黃仁勳今天單靠設計就帶領英偉達在全球芯片市場一騎絕塵。
臺積電的強大,可以用“只要臺積電跺跺腳,全球科技產業可能都要隨之抖一抖”來形容。
2018年8月3日,臺積電傳出電腦系統遭到電腦病毒攻擊,造成竹科晶圓12廠、中科晶圓15廠、南科晶圓14廠等主要廠區機臺停線,轟動一時。
幸而僅在一天內,臺積電就向外界通報已找到了解決方案,快速化解了這場危機讓生產線恢復正常。
特朗普曾說,臺積電是他能想到的,唯一一家被迫停產會導致全球經濟蕭條的企業。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家公司,卻由華人帶隊引領,並且歸屬地不在美國,沒有被“霸權主義者”美國牢牢把控。
美國人當初或許也不敢想象臺灣從美國挖走的張忠謀能有如此能耐。
1974年2月,在臺北一家不起眼的豆漿店中,一個即將影響全人類的規劃誕生了。
臺灣“經濟部長”孫運璿一邊喝着豆漿,一邊看向其餘6位同僚,終於下定決心:將半導體產業作爲臺灣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發展重點。
以當時臺灣的經濟條件,石油危機肆虐,臺灣經濟增長率驟降,很多人對此都不贊同,這一計劃,最終不得不由孫運璿一人扛起政治壓力,以便順利推行。
然而一直到80年代初,臺灣半導體產業仍不具備先進技術。
想搞半導體,帶頭人非常重要。而張忠謀,成爲了臺灣當局的頭號目標。
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張忠謀,當時已經在西方圈子裡一呼百應。
他是美國半導體公司最早進入管理層的華人,曾擔任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兼半導體集團總經理,是德州儀器的三號人物。
因此自1982年開始,孫運璿等人便持續不斷地用各種理由和條件,邀請張忠謀到臺灣,懇求他回臺創辦科技企業。
接連被拒後,才心想事成。
1987年,在張忠謀的主導下,中國臺灣當局、飛利浦和臺灣民間資本分別出資,成立了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
這是全球第一家半導體專業代工公司,它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交給臺積電。
這在當時聽起來十分荒謬,因爲在此之前全球的半導體企業均遵循自己設計芯片、生產、測試與封裝的一體化模式。
芯片公司對於芯片代工這件事,也並不是很信任,它們普遍擔心自己的設計思路和創意會被抄襲。
爲了打消芯片設計公司的顧慮,張忠謀對此作出承諾,“臺積電永遠不會設計芯片,只會製造芯片。”
他還利用私人交情,拿下了大客戶英特爾,爲臺積電做了一個很好的背書。
此後,芯片製造成本一路狂飆。
2002年,建設一個芯片廠還僅需20億美元,等到2014年,這一成本已經飆升到140億美元。
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半導體公司們不堪重負,只能紛紛將芯片交給專業製造的企業,臺積電則迅速的發展成了行業的領頭羊。
同時,臺積電憑藉持續的研發投入,在製程工藝方面一直處於領先水平,從5納米到3納米,再到入局2納米先進製程工藝,臺積電始終跑在行業最前端,是位執牛耳者。
因此英偉達、蘋果、英特爾、聯發科、高通、超微半導體等全球科技巨頭企業,紛紛被臺積電拿下。
眼瞅着臺積電一家獨大,美國也“慌了”。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直言,如果中國統一了臺灣並掌控了臺積電,將對美國經濟造成絕對毀滅性的衝擊,因爲“美國有92%的尖端芯片是從臺積電購買的”。
一強一弱之間,還有人發出聲音:如果當年是我們請回了張忠謀,今天的全球芯片產業格局會是一個什麼模樣?
要知道也是在1982年,孫運璿等人力邀請張忠謀到臺灣的時候,我國就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制定了中國IC發展規劃。
同年,江蘇無錫742廠從東芝引進電視機集成電路生產線,這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外引進集成電路技術。
當時的中國正處改革開放初期,人才的引入是要背景有背景,要錢有錢,無奈在時代的發展中,卻獨獨缺了張忠謀。
但話說回來,臺積電還是不夠強,畢竟它的核心“命根子”、芯片的重要生產設備光刻機,還掌握在別人手中。
當臺積電成長爲掌握全球衆多芯片企業命脈的巨頭後,臺積電還正在成爲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2024年5月,據中華網報道,拜登已有棄臺預案,由美國資本控股的阿斯麥拍胸脯保證,若大陸對臺使用武力,將遠程癱瘓臺積電的光刻機。
阿斯麥作爲目前全球唯一能夠製造極紫外光刻機的廠商,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廠商全都要依靠阿斯麥供應的光刻機。
“壓力”也因此給到臺積電。
2021年9月,美國商務部以提高芯片“供應鏈透明度”爲由,要求臺積電、三星等半導體企業,在45天內交出被視爲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
雷蒙多還威脅:“如果企業不願意提交,我們的(政策)工具箱裡還有其他方法能讓他們把數據交給我們。
起初,臺積電還能扛住壓力,表示絕不會泄露敏感信息。但在威懾之下,臺積電終究還是沒能撐住,在截止日前“踩點”交卷,向美方提交了相關芯片供應鏈信息。
爲了將臺積電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國這些年還一直在推動臺積電赴美投資建廠,意圖推動“芯片製造本土化”。
近年來,臺積電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擴張,相續在日本和德國建立12至28納米的芯片生產基地。
臺積電新任董事長魏哲家強調,臺積電的首要職責仍是在中國臺灣地區應用最先進的技術,然後再考慮將其應用到其他地方。
但明顯有別於在日本和德國建造的12至28納米制程工藝的生產基地,早在2020年,臺積電就已承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120億美元建廠,目標是到2024年底在美國本土生產高端半導體。
此後,臺積電更“加碼”宣佈,將原計劃的120億美元投資額增加至400億美元,在美國鳳凰城建造兩座工廠,分別計劃於2024年和2026年投資生產4納米和3納米芯片。
臺積電赴美,美國期盼已久。
原因就像他們的商務部長所說,“美國造不出全球最尖端的芯片,這是國家安全的弱點,我們必須改變這一現狀。”
拜登則大肆吹噓,臺積電在鳳凰城工廠所製造的,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芯片,將“改變遊戲規則”。
但美國政府意圖推動“芯片製造本土化”的計策,並沒有那麼順利。
由於缺少成熟的從業者以及美國當地成本較高等原因,臺積電第一家美國工廠的投產時間,已經從原計劃的2024年底推遲至2025年。
臺積電甚至不得不爲此從臺灣地區臨時調入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赴美支援。
緊接着,“掏空論”開始甚囂塵上。
臺灣財經評論員陳鳳馨指出,臺積電許多工程師舉家遷移美國,是將臺灣人才“連根拔起”。臺積電恐將成爲第二個日本東芝,被美國“用完即丟”。臺灣半導體產業將被歐美不斷剝削,剝完爲止。
2024年6月,剛接任臺積電董事長的魏哲家,無奈留下意味深長的一句: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將是他擔任臺積電董事長後的首要處理事項。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