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總座:未來…碳交所會比證交所多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碳交所成立目的之一,是協助中小企業解決碳權取得管道問題,碳權不一定是企業成本,可能變成龐大商機,隨減碳愈趨重要,「未來亞洲的碳權交易所,可能比證券交易所還多」。

田建中分析,臺灣以電子業爲主,屬出口導向經濟,在國外供應鏈佔有重要地位,例如微軟、惠普在永續報告書揭露,要達到淨零關鍵在於供應鏈,因此臺灣企業面臨減碳壓力很大,碳交所成立目的就是協助企業解決碳權取得管道問題,尤其是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

日前勞動基金出具函令,明年開始將不會投資未編制永續報告書的上市櫃公司股票。田建中表示,這顯示永續議題將愈來愈重要,減碳則是重中之重。

不少企業把減碳視爲成本,田建中認爲,只要調適得好,反而可爲企業找到另一條成長道路,創造龐大商機。例如,愛迪達發明全球排碳量最低的慢跑鞋,並以此進行廣告行銷;華碩(2357)亦發展出因應企業碳中和需求的商業筆電,都是經典案例。

隨碳權議題興起,韓國、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陸續設置碳權交易所,光新加坡就設三個以上碳交所。田建中說,這凸顯大家都很重視減碳,當然臺灣在這股潮流中也走得很前面。

田建中表示,碳交所提供促進碳權交易價格發現功能外,還扮演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培育低碳科技創新產業,以及與國際接軌,爲我國淨零鋪路等角色,達到利用經濟機制促進企業減碳的目的,未來臺灣企業有望成爲購買國外碳權的大買家。

臺灣碳交所董事兼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補充,相較CIX是商業導向,臺灣碳交所定位爲政策工具,初期不以營利爲KPI,運作順利並有效穩定供給與需求才是重責大任,有助賣方中間商願意上架商品,買方更有意願購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