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探火 走向深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展望未來中國深空探測前景

新華社記者 宋晨 胡

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24日閉幕。研討會期間,我國深空探測的成果與未來規劃再次成爲熱門話題。

未來探月工程還有哪些亮點?火星探測會進行採樣嗎?深空探測還有哪些重點任務?圍繞本次研討會相關議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

到月球找水、建科研站、修互聯網……未來要在月球幹三件事

記者:我國探月工程已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目標,未來在探月方面還將有哪些“大動作”?

吳偉仁:在未來10至15年,我們國家準備在月球上幹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們現在準備實施的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嫦娥六號準備在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如果成功了,會是人類的又一次壯舉。

2020年底,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從月球正面採回1731克月壤。我們希望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採集更多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

嫦娥七號準備在月球南極着陸,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然後是爭取能找到水。在月球南極有些很深的陰影坑,我們認爲很可能是有水的,只不過它終年不見陽光。如果見了陽光,水就揮發了。因爲終年不見陽光,那裡的水就可能以冰的形式存在。我們希望嫦娥七號着陸以後,能夠飛躍到這一到兩個陰影坑裡面去現場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嫦娥八號準備在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軌道器、着陸器、月球車、飛躍器以及若干科學探測儀器。一方面是找水,還有一方面就是探測月球南極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以及它的地形地貌,它的環境還有什麼物質成分,這是我們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的重要任務。

在月球上要乾的第二件事,是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在2035年前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想動員大家和我們聯合起來,進行聯合設計、聯合勘察、數據共享、共同管理。

我們要乾的第三件事,是以月球爲主要基地,建立集數據中繼、導航、遙感於一體的月球互聯網。這些形成一體化後,可以對月球上的一些資源和探測器實行有效管理。如果再往後面延伸,火星也可以像這樣。

重型運載火箭助力我國行星探測工程

記者:天問一號陸續傳回的火星影像備受社會關注,未來我國行星探測工程有着怎樣的規劃?

吳偉仁:我國行星探測工程現在是以火星探測爲主,計劃在未來10年到15年,對火星上的土壤進行採樣返回。

此外,還準備開展木星系及天王星等行星際探測。未來還將開展太陽探測,以及太陽系邊緣探測。我們希望能夠發射中國的探測器,走到太陽系邊緣地區,看看太陽系邊緣地區太陽風和宇宙風交匯的地方是什麼樣。

要實現火星採樣,要把人送上月球、送上火星,都要靠運載火箭。我們計劃研製一種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是目前我國最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現在研究的重型運載火箭推力能夠達到4000噸,是長征五號推力的約4倍,這已列入我國深空探測的日程表上。

運載火箭在整個深空探測任務中的分量很重,作用也很大。可以說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未來既要對小行星採樣 還要對小行星防禦

記者:除探月與探火外,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哪些重點工程?

吳偉仁:小行星探測也是重要工程,我國計劃在未來10至15年開展小行星採樣。這個過程很有趣,因爲小行星太小了,探測器不能像在月球那樣着陸,要慢慢挨上去,再在它上面採樣,帶小行星樣品回到地球,這樣我們就知道小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此外,我國還準備開展小行星防禦任務。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怎麼辦?我國正在制定這方面的發展規劃,對小行星進行探測、預警。如果預測它軌道出了問題,將會進行在軌處置,最後再進行救援。我們總結爲“探測、預警、處置、救援”八字方針,這是我們國家的整體規劃。

具體是怎麼處置呢?假如我們現在準備實施一次對小行星的防禦任務,它從火星意外飛過來了,這個過程我們預測了它會對地球造成嚴重威脅,就先要發射探測器對它進行探測,探測後確定它的軌道,然後再根據探測情況發射一個撞擊器,從而改變它的軌道。

打造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

記者:您對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合作有何展望?

吳偉仁:此次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上,我們要向世界介紹中國未來的航天政策與規劃,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方便大家一起合作。同時我們也想傾聽國際上其他國家的聲音,瞭解他們未來在空間探索領域準備幹什麼,共同探討研究未來如何發展,一起加強合作。

此前,我們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都開展了國際合作,目前的國際合作主要是集中在科學儀器的搭載,或是聯合開展一些科學研究,探測出的科學數據大家共同研究、共同發佈、共同撰寫文章,對外闡述我們的科學發現。

後續我們希望能夠開展更高層面、更大領域、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因爲深空探測、行星探測、月球探測,這些都是全人類的事情。我希望未來在國際月球科研站裡面,有更多國家一起參與進來,共同打造地月空間或者行星際空間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甘肅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