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邁步 龍頭企業 組臺灣淨零大聯盟

臺灣淨零行動聯盟

面對2050碳中和、碳關稅國際大趨勢,國內營業收入總淨額爲8.9兆元、佔GDP 45%,碳放量佔20%的主要龍頭企業,包括中鋼、中華電、國泰金、臺泥、臺積電等重量級企業,訂9月2日同組「臺灣淨零行動聯盟」,將共同宣佈邁向淨零目標。

行動聯盟成員設定2030、2050年兩年度,分別達成具體的目標。2030年先做到自己「辦公室據點」100%淨零排放,2050年除辦公室據點外,包括生產現場、供應鏈,甚至於私人交通活動,都要達到淨零排放。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是此行動主要發起人之一。他直言,面對碳中和大趨勢,企業必須直面應對「碳風險」,若不即時行動,面臨的將是三無:無法生存,無法獲得融資、無法得到投資金援的境況。

在此趨勢下,簡又新指出,國際大廠、金融業、全球各大基金,甚至是各大學,在投資、融資前都會進行「碳風險」的評估。「2050年後想要看到火力發電廠,就要到博物館去看」,也就是說,碳中和時代,即使擁有再好的燃煤發電技術,也無法生存。

他進一步指出,歐盟各國2035後幾乎都禁銷售燃油汽車,美國甚至定出2030年電動車銷售量要佔到40%,在這樣的趨勢下,未來燃油汽車製造廠將很難生存,臺灣雖然不是汽車業製造大國,卻是汽車零組件生產大國。所以銀行在進行「碳風險」的財務評估時,相關行業若無法提供「碳承諾」,融資就會有困難,銀行甚至不會想要提供貸款。

「投資金援,也會因此失去。」簡又新說,20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宣佈將退出石化產業的投資後,全球各大基金、大學陸續將投資在石化產業的資金撤回,到2021年初,全球各大基金、大學從石化產業撤回的資金達到14.56兆美元,臺灣大學也在這樣的壓力下日前也正式宣佈退出石化業投資。

因此,所有企業都必須要直面應對碳中和的課題。而行動聯盟之所以以龍頭企業爲主,是源自於「一串糉子」的概念,國內科技廠商會意識到「碳中和」的重要,是來自於Apple、Google、Amazon等國際大廠的要求,同樣的,作爲國內主要企業供應商的中小企業,也會在大企業的要求下,必須符合減碳的目標。

事實上,國內主要企業如今每年都會開召開供應商大會,以符合國際的減碳要求,畢竟供應鏈的每一個碳足跡,是會加到最終產品上,爲符合碳中和的目標,龍頭企業會協助供應鏈廠商一起邁向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