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攻陷印度580城,將1萬人趕進恆河餵魚,祖宗後代同樣不堪一擊

這是司馬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對唐代使臣王玄策的描寫。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大家好,今天陶陶繼續爲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

貞觀時期,大唐帝國國勢昌盛,武功赫赫,開地千里,戰將如雲。而在這些蓋世英豪中,王玄策是一個不太知名的小人物。無論在《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略。只是在《天竺列傳》中,略有提及。但就是在這短短的記載中,卻揭示了一場奇蹟一般的戰爭。

這位名叫王玄策的使臣,曾滅了印度數個封建藩國,攻陷了580多座城池。而他,卻沒有花費唐朝的一兵一卒。

公元641年,印度(天竺)雄主戒日王派遣使節出使唐朝。因此,印度和新生的唐朝建立了和睦的外交關係。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爲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將天竺使節送回祖國。

公元647年,爲了迴應戒日王的友好訪問,李世民以王玄策爲正使,率領30多人出使天竺。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囑託王玄策,一定要取回印度的石蜜之法,將蔗糖製作技術帶回祖國。在中天竺,王玄策用數千匹絲絹,招募了一批印度石蜜工匠,成功獲取了蔗糖技術。

就當王玄策等使節準備打道回府時,他們所攜帶的財富,卻受到了中天竺王阿羅那順的垂涎。原來,戒日王死後,印度重新陷入封建割據的狀態,分裂爲四大部分。而阿羅那順,是諸藩王中最強大的一個。

於是,阿羅那順派遣士兵圍攻王玄策一行,雖然大唐使節奮力反抗,但最終還是寡不敵衆,悉數被擒。而印度人則滿載絲絹和金寶,凱旋迴到王城。而王玄策趁看守鬆懈之機,逃出了生天。

對於使節下手,其行爲無異於宣戰。阿羅那順自恃與唐朝隔着一個巨大的吐蕃,滿以爲唐朝肯定不會報復,一定會吃這個啞巴虧。然而阿羅那順萬萬也沒想到,大唐想要對付他,根本不用花費自己的一兵一卒。

王玄策脫身後,策馬到達印度與吐蕃的交界處。他拿出大唐使節的印信,四處招募鄰國士兵。當時,吐蕃和唐朝剛剛和親,文成公主剛剛進入囉些城,唐蕃關係正處於蜜月期。對於王玄策的求援,吐蕃欣然應允,出騎兵7000餘人。

聽聞吐蕃出兵,其盟國泥婆國也同樣施以援手,派遣精兵1200人。而泥婆國正是近日與印度關係不睦的尼泊爾。

隨後,王玄策帶領8000多名“唐軍”,徑直殺向中天竺國。而此時,阿羅那順和他的臣子正在爲佔了大唐便宜而自鳴得意。由於猝不及防,中天竺的印度兵在“唐軍”的打擊下一觸即潰。相對於戰鬥力孱弱的印度兵,吐蕃和泥婆的勇士簡直可以以一當百。

在王城前,“唐軍”與佔據優勢的印度兵大戰三日,殺得敵人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當場斬首3000人,將萬餘人驅入恆河,飽飲充滿屎尿味的“聖河之水”。

阿羅那順見勢不妙,於是帶着妃子棄城而逃,而王玄策則在身後窮追不捨。最後,王玄策再殺數千印度兵,擒獲阿羅那順。而被救出的副使蔣師仁,則在另一個方向擒獲阿羅那順的王妃和王子,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

一路上,王玄策以8000多異國僱傭軍,攻陷了580多座城池。東天竺王尸鳩摩唯恐被波及,不得不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而迦沒路國獻上異物,其中包括印度地圖。與此同時,迦沒路國還送了一幅老子的畫像。傳說老子西去“化胡爲佛”,而這張圖似乎讓這個傳說實錘。

於是,王玄策押着阿羅那順等人以及衆多戰利品,取道吐蕃,返回了大唐。而王玄策的不辱使命,得到了李世民的嘉獎,並將之封爲朝散大夫,封賞並不多。然而王玄策所取得的貢獻卻不容忽視,他將印度製糖技術帶回了唐朝,從而開啓了中國製糖工業。

畢竟在唐朝看來,印度根本就不是主要對手,壓根就不值一提!

此戰之後,王玄策又連續三次出使天竺,並從那裡成功獲取了釋迦摩尼的佛指骨。如今這枚指骨,仍然保存在今天陝西的法門寺。

而在公元1990年,西藏吉隆縣發現一尊唐代石碑,而這座石碑正是王玄策所立。如今石碑仍有222字可以辨認,其中可以看到:

這座石碑,記載了王玄策等人不畏艱險,出使印度的壯闊故事。同時也證明,以一人之力攻陷580多城,威震印度的王玄策真的存在。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國務院確定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吉隆縣已經在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間房屋,對這塊見證千年風雨的唐碑加以保護。

當外國人還在以《荷馬史詩》《摩柯婆羅多》等神話來附會歷史時,我們的祖先卻能驕傲地說:“我們站在那,告訴後人,我就在這。”

我們有不僅有實物——《大唐天竺使之銘》,同時還有《資治通鑑》作爲對照,從而讓王玄策的驚人故事永遠流傳於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