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笨港國小推食魚教育 讓孩子浸潤海客文化

笨港國小去年開始推動「食魚教育」,結合新屋愛鄉協會導覽員,帶孩子親自走訪海岸線。(新屋愛鄉協會提供/黃婉婷桃園傳真)

課程末端,導覽員帶孩子去和魚販聊天,認識四季漁獲與烹調方式。(新屋愛鄉協會提供/黃婉婷桃園傳真)

待孩子買完漁獲,便親手卷袖下廚。(新屋愛鄉協會提供/黃婉婷桃園傳真)

離海岸僅800米的笨港國小,自去年開始實施「食魚教育」,結合新屋愛鄉協會導覽員,以農漁耕爲主軸,帶孩子走訪當地保安林、石滬羣,並親自向漁民討教四季漁獲的流轉與困境,課程末端也教導學生烹調當季海鮮,感受海客文化的同時,也培養親海懂鄉的情懷。

笨港國小位於桃園新屋,由於校舍鄰近永安漁港,學生又有8成爲客家子弟,素有全臺唯一海洋客家小學之稱,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除學科外,近年來也針對「食育」部分進行着墨,除發展食農教育外,更於去年融合食魚教育,打造混齡式戶外走讀課程。

協辦課程的新屋愛鄉協會成員許海琴說,課程起初會讓孩子搭上「導覽專車」,沿着海岸線認識漁港、藻礁、石滬羣、保安林再到農田,從中思考環境風貌如何因人而變,後引導學子將漂流木、蛤蜊殼等海洋遺留物,重新DIY達到價值再利用。

建立基本認知後,許海琴接着讓孩子上街買魚,藉由和魚販、漁民聊天的過程,理解漁獲從何而來、又有哪些烹煮方式,接着親自捲袖下廚,完成整套課程。她說,孩子下課後,多半會爲海洋保育盡一份力,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教育若未結合在地,孩子的生命是浮的。」校長黃素敷指出,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結合社區資源,以多向度的方式,讓孩子浸潤於海客文化中,並做到親海、懂海,促進學生全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