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貿易戰打不下去了!

4月2日,特朗普宣稱對185國加徵“對等關稅”,連南極企鵝棲息地都不放過,但是很快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爲美債崩了。

4月10日,特朗普被迫宣佈對75個國家實施90天的關稅暫停。

4月11日美國政府又偷偷宣佈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的“對等關稅”,而這距離美國政府2日宣佈所謂“對等關稅”僅僅纔過去9天而已。

這還沒完。

4月14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特朗普表示,他正在考慮爲美國汽車製造商提供進口零部件關稅豁免。

從上面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特朗普的貿易戰已經打不下去了。

我們可以預料的是,接下來,美國必將會對更多的產業進行豁免。

其實,特朗普就是一隻“紙老虎”,他的本意也沒有想對世界發動全面的貿易戰,而是想要用這種手段來訛詐世界,逼迫世界向他“下跪”,然後他可以趁機要求一些國家幫助他實現“製造業迴流”的目的。這就是他常說的“極限施壓”。但是,他沒有想到,在極限施壓下,這個世界上的最大的工業國並沒有選擇妥協,而是選擇與其硬剛,最終逼迫特朗普不得不硬着頭皮對世界發動了貿易戰。

下面,我們就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一個國家想要實現工業化是非常困難的,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國家至今都沒有啥像樣的工業——全世界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能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只有9個,勉強多算點,也就20個。

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有9個,那就是G7+俄羅斯+中國。算上一些工業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國家,那麼也就20個,那就是所謂的“20國集團”,即G20。

所謂的“工業國”並不是說它的工業很強大,而是說這個國家的經濟主要依賴工業發展的。比如,沙特是“20國集團”的成員之一,它既沒有什麼中低端製造業,也沒有什麼高端製造業,但是它是依靠石油工業生存的,所以它也被稱爲工業國了。

如何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工業國?

一般認爲,當工業(包括製造業)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超過50%時,可被視爲完成工業化進程。

比如,202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爲40.54萬億元,農業增加值爲9.14萬億元,工業GDP佔工農業總值的81.6%。

比如,2024年美國工業增加值爲3.74萬億美元‌,農業增加值爲2483.75億美元,工業GDP佔工農總值的93.77%。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工業GDP已經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的總和。注意,這個還是按照美元計價的,要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工業GDP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2,是美國的3倍。

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了。總之,大家記住一點就行了,所謂的工業國並不是指工業非常強大的國家,而是指工業增加值在工農業中的佔比比較高的國家(刨除服務業)。

有些國家的工業產值佔比較高,但是它的工業並不強,比如沙特;有些國家的工業產值佔比較高,工業也比較強,但是它的產業並不全,比如日本、德國都沒有了軍事重工業。

中國是唯一實現聯合國定義的完整工業體系,涵蓋39個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美國工業產業鏈的完整程度在90%左右,但它的中低端產業鏈外遷,需通過全球供應鏈整合維持體系‌;日本的產業鏈完整程度在85%左右,但是它的軍事重工業、航天航空等被閹割了;俄羅斯的產業鏈完整程度在80%左右,但它的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鏈存在短板‌。

中國的工業體系非常的完整,尤其是在中低端製造領域全球無敵。

在很多人的眼中,好像中低端製造沒啥了不起的,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既然中低端製造的技術含量沒有那麼高,爲什麼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那麼多國家都沒有生產製造中低端工業商品的能力?爲什麼還要依賴中國?

其實,中低端製造並非大家想想的那麼簡單。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屬於自己的工業,你首先就必須要發展鋼鐵產業。

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甚至連鐵釘都需要進口(小時候我們稱之爲“洋釘”,即洋人生產的釘子),毛主席爲了發展工業,提出“以鋼爲綱”的方針,並在全國發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鍊鋼運動,也被稱爲“全民大鍊鋼運動”。爲此,還誕生了一部《鞍鋼憲法》。

由此可見,鋼鐵製造在工業中的地位之重。

石油被稱爲工業的血液,而鋼則被稱爲工業的糧食。

想要大規模的生產鋼鐵沒有那麼容易,想要製造出鋼鐵,你就需要有采礦與原料行業,包括鐵礦開採、焦炭生產以及石灰石(造渣)、白雲石(耐火材料)、螢石(助熔劑)等非金屬礦開採;你就需要配套火電、水電或新能源發電,爲電爐鍊鋼、軋製等環節需穩定電力;你就需要冶金設備與機械製造,包括製造高爐、轉爐、電爐、連鑄機、軋機等核心設備等……鍊鋼的產業鏈條極其龐大,涉及礦業、能源、化工、機械、環保、物流、科技等多個領域。

鋼鐵對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我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2016年特朗普當選爲美國總統後就威脅要對世界打貿易戰,2018年貿易戰正式開打。貿易戰開打以後,特朗普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對的,對鋼材和鋁徵收關稅。

2018年3月1日,特朗普宣佈,由於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了美國國內產業,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爲重振美國鋼鐵和鋁產業,決定將對所有來源的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全面徵稅,稅率分別爲25%和10%。

特朗普先對世界的鋼鐵和鋁加徵關稅後,然後纔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的——你別以爲特朗普啥也不懂,他很清楚,想要讓製造業迴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鋼鐵產業振興起來,沒有鋼鐵做基礎,一切都是白扯。

如今6年過去了,美國的鋼鐵產業發展得怎麼樣了?

一塌糊塗!

2018年的時候,美國的粗鋼產量爲8670萬噸,2024年則下降至7950萬噸,連中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由於美國鋼鐵公司持續虧損,鋼鐵產量和股票市值都遠遠落後於其他美國同類公司,不得不宣佈出售。然後,日本“新日鐵”公司就想去收購了,最終拜登也沒有敢同意這筆高達149億美元的收購案。

2025年4月特朗普再次下令重新審查日本最大鋼鐵製造商日本製鐵公司(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美鋼)的交易,並表示不希望把美鋼交給日本。

鋼鐵生產都沒有解決,你還談什麼製造業迴流?

特朗普當然知道鋼鐵的重要性了,所以他在今年的3月12日的時候再次宣佈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鋁產品加徵25%關稅,並聲稱此舉是爲“修補2018年鋼鋁關稅漏洞”並應對“不公平貿易行爲”。

從特朗普的聲明我們就可以推斷出:2018年特朗普宣佈對所有出口到美國的鋼鐵加徵25%的關稅後,美國鋼鐵產量之所以沒有增加是被別國鑽了空子——加徵關稅後,很快疫情就發生了,然後又是美國大選,特朗普敗選後拜登又對這種事不上心,於是便導致了美國鋼鐵產業白白浪費了6年時間。

鋼是工業的糧食,就算有了“糧食”,製造業就能發展起來了嗎?

自行車簡單吧。但是,你知道自行車有多難製造嗎?

製造一輛自行車看似簡單,實則涉及複雜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

車架、齒輪、鏈條等核心部件需要高強度鋼材或鋁合金,鋼需控制碳含量在0.2%-0.3%(如Cr-Mo鋼),誤差超過0.02%即影響強度;車架管材壁厚需精確到0.1mm;輪胎橡膠需平衡抓地力與耐磨性,高端自行車胎添加二氧化硅比例精確至15%-18%;變速齒輪需達到DIN 6級精度(齒距誤差≤8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1/10;培林軸承滾珠圓度誤差要求0.1微米,需超精密磨牀;車架需通過10萬次垂直載荷測試……

製造一輛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自行車,需要跨越從鐵礦石冶煉到數控編程的17個技術層級,協調超過200家上下游企業——全球能造原子彈的國家有9個,但能完全自主生產競賽級自行車的國家不超過5個。

還有,打火機簡單吧?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壓電陶瓷點火系統需要將鋯鈦酸鉛材料在1200℃燒結成直徑2mm的陶瓷柱;極化電壓需精確控制在8-12kV,偏差超過5%即失效;丁烷氣閥調節系統,流量控制精度達0.01ml/s(相當於1滴水分成200份);密封圈需耐受-20℃至60℃溫差,馬來西亞頂級橡膠配方研發耗時7年;鋅合金壓鑄需在380±5℃溫度下以200噸壓力成型;電鍍層厚度控制在7μm;鉸鏈壽命測試要求5000次開合無鬆動,相當於每天開合14次持續一年……

當打火機的齒輪發出清脆的"咔嗒"聲,這聲音背後是118道工序的精密協作。

打火機這個看似簡單的日用品,實則是精密製造、材料科學與安全標準的集大成者。全球能獨立完成全產業鏈生產的國家不超過10個。

不起眼的打火機和自行車都那麼的難製造,更何況電視、冰箱、空調等——如果僅僅只是人工成本低就能造出來,那麼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工都遠比中國低,他們爲什麼就不能壟斷那些中低端製造?

所以,你以爲中低端製造是那麼容易發展起來的?

我們的中低端製造之所有能壟斷全球是因爲我們擁有完整產業鏈,而如果你僅僅爲了製造自行車或打火機而發展幾百個與之相關的產業,那麼你的成本將高上天,普通人根本就買不起。

美國的自行車零部件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很多商品其實都是主產品的“附屬物”,沒有主產品,你壓根就不可能生產出來。

什麼意思?

2023年,中國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你知道鎵、鍺是怎麼提取出來的嗎?

鎵主要是作爲從鋁土礦中提取鋁或從鋅礦石中提取鋅時的副產物得到的,如果你想得到鎵,那麼首先必須要有強大的製造鋁和鋅的能力。

如果你想要得到“菸灰”,那麼你就必須點燃燈。但是,如果你僅僅爲了得到菸灰而點燃燈的話,那麼成本會極其高昂。

中國最大的制鋁企業就是中國鋁業,但是它在2023年僅生產了200噸左右的鎵——2023年,中國生產了8500萬噸的鋁,但是鎵的產量僅有1000噸左右。

也就是說,你想獲得鎵,那你首先就必須要有產能非常大的制鋁企業。而制鋁的難度可要比冶鐵要更難,它涵蓋礦業、能源、化工、機械、物流、環保、高端製造等至少20個細分產業。

現在的美國有什麼?

想要發展製造業,基礎的鋼材、鋁等你得有吧?生產製造那些需要非常龐大的電力,電力你得有吧?要電力,你得有發電廠吧?要發電廠,你還得開採煤炭或建設水電站吧?建設電站你得建造或購買發電設備吧……這些東西,現在的美國都嚴重欠缺,而且建設那些需要海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基礎”都沒有打牢,就想直接蓋大樓了?

中國在蘇聯援助下完成156個重點項目,從1949年開始到1978年改革開放,用了30年時間才初步構建涵蓋鋼鐵、機械、能源等基礎工業門類的獨立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升級和市場化改革,又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才填補輕工業、電子製造等領域的短板,逐步向全產業鏈覆蓋‌。

中國用了近50年的時間才建設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然後在2001年加入WTO後才能飛速的發展,逐步成爲全球製造業中心,鋼鐵、家電、紡織等產業產能躍居世界第一‌。

如果當初美國知道中國加入WTO後能在那麼短的時間發展成爲一個如此龐然大物,我相信,就算打死美國人,他們也不會讓我們加入。他們爲什麼沒有想到中國會發展那麼快?因爲他們也知道發展工業的難度之大。

現在特朗普和世界打貿易戰,對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加徵高額的關稅,你說他的目的是什麼?你不會認爲他真的覺得能通過這種方式讓製造業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展起來吧?

2016年特朗普當選爲美國總統後,2018年首先對鋼材和鋁進口加徵高額關稅,我就知道特朗普並不是真的想和世界打一場轟轟烈烈的貿易戰,因爲那是找死!

想要製造業迴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得循序漸進:先對鋼材、鋁加徵關稅,把鋁鐵製造的產業鏈先建起來,把基礎打牢;然後再對汽車加徵關稅,把相關產業健全;汽車的產業鏈完善起來後,然後再對自行車、口罩等商品加徵關稅(汽車的產業鏈全了,那麼製造自行車就沒有那麼困難了)……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得打,而不是上來就全面出擊。

如果你仔細看新聞,你就會發現,特朗普一直沒有對鋼材、鋁的關稅有任何的鬆口,也不停的提到汽車……至於其它的商品,他幾乎沒有怎麼提及。

特朗普之所以對所有商品無差別加徵關稅,並不是想發展那些產業,他也很清楚,他是無法在短期內把那些產業發展起來的,他之所以無差別的加徵關稅就是“極限施壓”,就是訛詐,想要其它國家給他讓利……

中國爲什麼敢和美國硬剛?

我認爲,原因也在這——只要我們頂住了,就是不給他讓利,最終特朗普還是會取消對那些商品加徵的關稅的。

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就已經開始不斷的喊着“中美應該談判”“球在中國這邊”之類的話語,但是我們根本就不搭理他。

不搭理就對了,很快,他自己就會主動投降,就會悄悄地一項又一項的豁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