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車險如何“捲土重來”

特斯拉(TSLA)保險正在“殺回”中國市場。

天眼查顯示,特斯拉保險經紀(中國)有限公司(下稱“特斯拉保險經紀中國”)正式於7月30日成立,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爲特斯拉汽車業務高級副總裁朱曉彤。

該主體註冊資本爲5000萬元,經營範圍爲保險經紀業務,營業期限爲30年。

這距離特斯拉註銷內地此前設立的保險經紀公司,僅過去不到4個月。

2020年,特斯拉汽車香港在內地市場設立全資子公司特斯拉保險經紀,主營保險經紀業務;但該公司始終未獲監管批覆,已於今年4月註銷。

和此前相比,特斯拉保險業務新佈局有兩點變化:一是名稱中加入“(中國)”,二是企業類型由港臺法人獨資變爲外資獨資,股東由特斯拉汽車香港變爲特斯拉保險服務有限公司。

今年以來,特斯拉在華動作密集。

4月,馬斯克親赴中國,特斯拉獲數據安全“綠牌”。

7月初,特斯拉保險經紀中國出現在市場監管總府發佈的企業名稱申報公告中,後正式成立。

新主體蓄勢待發,特斯拉在華的車險業務將以怎樣方式展開,又將面臨哪些現實挑戰,市場正在等待答案。

一個回馬槍?

註銷不足4個月的主體,已重回市場。

企查查顯示,特斯拉汽車香港曾於2020年8月設立全資子公司特斯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用於內地的保險經紀業務開展。

先前註冊地位於“超級工廠”所在地上海臨港、註冊資本5000萬元特斯拉保險經紀陣容可謂“豪華”。

高管方面,最初擬定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均爲時任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負責人朱曉彤;2023年9月,變更爲當前的特斯拉中國區總裁王昊。

依照“先照後證”原則,特斯拉保險經紀完成註冊後,其保險經紀業務仍須金融監管總局相關部門批覆後纔可展業。

這一批覆遲遲未至。

2018年起,監管收緊保險中介牌照發放,直至2023年11月才“開閘”覈准寶馬(中國)保險經紀、安顧方勝保險經紀2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開業。

久候無果之下,此前的特斯拉保險經紀於今年4月正式註銷。

但特斯拉並沒有因此放棄中國市場這一“藍海”。

馬斯克年初在社交平臺上強調,將積極推進特斯拉自動駕駛FSD(FullSelf-Driving)在華落地。

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他再次強調“我們計劃將FSD作爲受監管的自治系統發佈到任何我們可以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的市場,包括中國。”

4月底,馬斯克開啓訪華之旅。

隨後,特斯拉獲數據安全“綠牌”,成爲國內首家符合車外人臉信息等匿名化處理、默認不收集座艙數據、座艙數據車內處理、處理個人信息顯著告知4項汽車數據安全合規要求的外資企業。

次日,特斯拉又與百度達成協議,可使用百度在中國公共道路上收集數據的地圖牌照。

FSD落地中國的可行性進一步增加。

7月底,特斯拉保險經紀中國已註冊成立。

其保險經紀業務經營資質,仍有待金融監管部門批覆。

智駕的UBI革命

儘管特斯拉的中國保險路仍未開啓,但其在美國踏足保險領域已有8年之久。

與我國當下的窘境相似,彼時美國的新能源車險也陷入了“車主叫貴、險企叫虧”的尷尬境地。

上線自營保險產品時,時任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柯克霍恩在2021年三季度電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高昂的保費已遭遇諸多埋怨。

“客戶們抱怨保險價格太高,降低了特斯拉的可負擔性。”柯克霍恩表示,“我們的使命是讓更多人買得起產品。”

但保險行業仍覺得特斯拉保費偏低。

據路透社報道,2015年至2016年,美國非營利性保險研究機構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指出,特斯拉的碰撞與財產損失索賠頻率遠高於傳統大型豪華車。

基於此,美國保險公司AAA-The Auto Club Group曾在2017年表示將提高特斯拉保險費率,提高比例或至30%。

爲防止高昂的保費拉低銷量,特斯拉只能在抗議同時,加緊籌備自營的低價保險業務。

2016年,特斯拉首個保險項目Insure My Tesla在澳大利亞與中國香港試水,並於次年擴展至北美;3年後,特斯拉推出“匿名車隊”,通過數據建模直接評估客戶與車輛的風險,提供降幅達20%至30%的價格。

2021年,特斯拉發佈自營的UBI(Usage Based Insurance 基於使用量定價的保險)車險;截至今年2月末,該業務已在美國12個州運營。

相較參考出險數據制定保費的做法,UBI模式能根據車輛、駕駛員和路況等信息,個性化釐定保險費率,實現精準定價。

新能源車險出現後,因車企在數據收集上有天然優勢,可通過車輛本身所搭載的各類傳感器與安全評分系統直接收集駕駛行爲和行駛里程數據,在篩選投保人和制定保費的階段更精準地進行風控。

新技術下,UBI作爲曾被邊緣化的定價模式重新煥發生機。

當下特斯拉的UBI有2個特徵:一是採用訂閱模式,按月付費,定價實時調整;二是車主訂閱UBI的前提是訂閱自動駕駛FSD。

特斯拉在官網中表示,實時保險將參考駕駛方式與頻率計算每月保費。

例如,定價模型會參考駕駛安全程度。

特斯拉官網顯示,“實時保險使用Beta(駕駛安全評分標準)量化駕駛安全程度。保費基於過去 30天每日安全評分的英里加權平均值,評分越高、保費越低。”

Beta由車輛感應器與Autopilot結合評估,影響因素有碰撞警告、緊急剎車、激烈轉向、不安全跟車、超速、深夜駕駛、強制自動駕駛脫離與未扣安全帶駕駛等。

技術加持下,特斯拉的保險之路應是水到渠成。

最真實的一手數據可輔助其UBI模式實現精準定價,壓降保費,進而提升汽車競爭力;汽車銷售的帶動下,其保險營業有了具體場景,能帶來可觀的收入。

馬斯克曾預估,集團保險業務未來估值或將達到汽車業務收入的30-40%。

2022年,特斯拉保費收入約3億美元,且每季度增幅均在20%左右。

北美“摸石頭”坎坷

看似閉環的解決方案和快速的增長背後,特斯拉車險落地時卻遇到諸多現實問題。

一是業務增長同時,特斯拉車險面臨着較高的成本負擔。

2023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保險子公司Tesla Property & Casualty在最先開展業務的德克薩斯州綜合成本率高達146%;另一家保險子公司Tesla General Insurance 同期承保綜合成本率爲121%。

車險是規模效應顯著的險種。

即便有了理想的UBI定價模型,如若不能持續提升滲透率、發揮規模效應,特斯拉車險最終也難以走向盈利。

二是特斯拉車險旨在壓縮成本的打法,導致低效的服務體驗備受詬病。

由於縮減經費、人手不足,常有特斯拉車險客戶需要等待數週乃至數月才能獲得賠償。

據路透社報道援引的數據,2022年初特斯拉保險在加州承保車輛超過5萬臺,但僅配備十多名理賠師。

此外,特斯拉作爲主機廠更擅長汽車修理,對於人傷案件可能處理經驗不足,該部分缺位也極易引發投訴。

三是特斯拉看似透明、科學的定價標準仍然面臨諸多質疑。

路透社報道亦指出,特斯拉存在通過操縱控制車載估算的算法系統性誇大車輛續航里程、進而提高保費的行爲,曾引發聯邦調查與多起集體訴訟。

但如果保險業務無法爲其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甚至使特斯拉口碑不升反降,那特斯拉車險似乎也失去了其最初的作用。

特斯拉車險目前所遭遇的問題,此前亦被部分業內人士預判。

凱捷保險全球行業負責人亞當·丹寧格就曾評價,特斯拉車險可能會損失慘重。

丹寧格表示,“科技公司認爲技術是最難的部分,認爲保險是古老、落後的行業。但當他們意識到保險的複雜性時,很難不賠光。”

巴菲特也曾表示,特斯拉自營車險不明智。

“開車方式、剎車力度、轉彎速度都很重要,我不懷疑數據的價值,但汽車公司在這方面沒有優勢。”巴菲特曾表示,“汽車公司進軍保險業的成功率可能與保險公司進軍汽車業的成功率一樣高。”

車車科技CEO 張磊則對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險企在車企試圖染指車險的攻勢中,仍然具有一定優勢。

“險企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精算經驗與人才,在風險管理上有成熟體系與方法,同時有服務網絡與理賠團隊能提供及時、專業的服務與支持。”張磊表示。

動機與挑戰

當下特斯拉車險的最大目標之一,或許指向了通過壓縮保險成本的方式,以促進新車銷售。

畢竟在北美涉足車險時,路透社就曾指出,特斯拉自營保險的最大動力,是爲了防止潛在客戶因高昂的保險報價放棄購車。

但將戰場從北美拓展至中國內地,特斯拉車險業務也會面臨更大挑戰。

當下,我國新能源車險市場與北美有諸多相似,尤其在維修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車主叫貴、險企叫虧”的窘境普遍存在。

但對特斯拉而言,北美展現的優勢恐怕難以在中國市場復刻。

一是特斯拉汽車業務在北美展現出的強悍競爭力難以在內地市場完全複製。

在中國造車新勢力噴涌而出的競賽下,特斯拉在國內面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和更激烈的競爭格局。

特斯拉車險入局之初仍然有賴於汽車業務帶動,若缺少足夠的新車銷售基數打底,保費就難成規模。

二是特斯拉在華所籌的車險業務仍侷限於經紀環節,定價能力的缺失,這讓北美市場大殺四方的UBI模式難以落地生根。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主機廠做保險最大的優勢是造車與保險協同,爲了少賠,車得安全,車安全了,保險費率就下降。

但這一切前提仍是定價權。

除非進一步拿下財險牌照,否則特斯拉擅長的UBI定價也只能成爲無本之木。

但當下對於車企的財險牌照供給仍然從緊,監管已超2年未批覆新的財險公司成立。

我國新能源車企中,僅有比亞迪(002594.SZ)通過易安財險重組接手,成爲了唯一拿下財險牌照的主機廠。

近年來財險公司股權價格雖有回落,但各平臺所售股權比例普遍較小,難有控股股權轉讓。

王國軍表示,“如果特斯拉僅僅拿到的保險經紀牌照,其效果將遠不如財險牌照。”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認爲,經紀業務可能只是特斯拉在華車險佈局的一個開始,未來不排除醞釀更多動作的可能。

入局保險市場之初,特斯拉也只是與保險公司合作,作爲分銷商向客戶提供產品。

由於缺乏承保牌照,特斯拉曾在2016年與香港的AXA General Insurance和澳大利亞的QBE等多家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名爲Insure My Tesla的保險套餐。

從過往經驗看,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過程中,特斯拉亦能一定程度參與話事,也可通過調節銷售成本降低客戶保費支出,增強汽車產品的吸引力。

最終採用何種發生攪局境內車險行業,目前仍無定論,但在新車銷售本就激烈內卷的內地,留給特斯拉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