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邊留秧苗 觀察稻熱病防治關鍵時機
(田間稻熱病。圖/農試所提供)
稻熱病是影響臺灣一期稻作收成與稻穀品質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在高溼、多雨環境下,常造成難以控制的嚴重疫情。以往普遍認爲稻熱病是由空氣中的病原孢子傳染引起,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近年田間調查發現,帶病秧苗纔是造成稻熱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農試所已開發省工簡便的苗盤殺菌處理技術,有效降低秧苗帶病率,並建議農友可觀察留置田邊的剩餘秧片,若插秧後3周內無故出現嚴重乾枯死亡,則代表秧苗帶菌,此時應立即進行噴藥預防,並將發病秧片移除,能有效降低水稻植株的病菌感染、蔓延,節省防治成本。
稻作農忙季節即將來臨,插秧後病蟲害管理的成敗,通常決定該期作收益的好壞;其中重點在於源頭管理。農試所說明,多數農友表示留置田邊的剩餘秧片經常在補秧階段,就無故出現乾枯死亡現象,多半就是由稻熱病感染所引起。
稻熱病感染稻穗後,病菌會存活在稻殼護穎及米粒種皮。雖然水稻播種前,稻種都會浸泡消毒藥劑進行殺菌處理,但爲減輕苗盤重量而添加在育苗土中的粉碎稻殼,其中躲藏在粉碎稻殼上的病菌反倒成爲秧苗稻熱病的感染源。
農試所指出,一般而言,屆臨出秧的3周大帶病秧片,如果沒有撥動翻找,很難從外觀看出秧苗下位葉已經染病。剩餘秧片植株叢生,提供病菌溫暖潮溼的良好發展環境,因此在插秧後2至3周內,就能觀察到苗株出現不明斑點、甚至乾枯死亡現象。隨後田間植株再經過2至3周、進入分櫱盛期後,也會因爲植欉茂密、環境溼度升高而開始陸續發病。而這個時間點,也就是長久以來大衆普遍認爲的稻熱病好發時間點,但此時投藥通常已錯失最佳防治時機。
農試所指出,臺灣水稻採機械化插秧種植,該所透過空拍圖發現田間稻熱病發生分佈,與水稻插秧軌跡具有高度一致性,證實帶病秧苗是國內稻熱病的主要傳播感染來源。農試所表示爲減少秧苗帶病機率,同時考量目前育苗場普遍面臨的缺工困境,已開發出省工簡便、便宜有效的苗盤殺菌處理技術,育苗場僅需在播種過程苗盤澆灌的兩道用水中,同時添加下列任一種稻熱病防治藥劑,並確保水量足以潤溼上層覆土,即可有效降低秧苗帶病率。稻熱病防治藥劑推薦如下:50%免賴得可溼性粉劑稀釋1,500倍、75%三賽唑可溼性粉劑稀釋3,000倍、40%甲基多保淨水懸劑稀釋1,000倍。
秧苗期稻熱病防治得當,即可降低葉稻熱病的發生。農友端則建議留置部分秧片作爲秧苗健康觀察使用,一旦發現秧片無故出現不明斑點或乾枯死亡現象,立即進行全面田區施藥預防,以免錯失最佳防治時機。穗稻熱病防治部份,由於病害造成的損害無法挽救且攸關收益,因此無論葉稻熱病發生與否,均建議在抽穗前5至7天全面進行預防性施藥,以減少田間病原帶來的不可預期危害與損失。如果葉稻熱病發生嚴重,則建議齊穗時再施藥一次,以確保收益。稻熱病防治藥劑可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推薦,如:75%三賽唑可溼性粉劑3,000倍、40%甲基多保淨水懸劑1,000倍、50%免賴得可溼性粉劑1,500倍、40%亞賜圃乳劑1,000倍、45%喜樂克拉乳劑1,200倍乳劑、50%護粒鬆乳劑1,000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