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120萬公里外的深情回望
(原標題:“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120萬公里外的深情回望)
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里的飛行途中,深情回望了一眼家園。因爲距離遠,地球看起來只有指甲蓋大小,月球則更小。“天問”離家,不知何時能回來,趁家鄉還沒飛出視野,它趕緊按下快門,用這張照片給家人報了出門後的第一次平安。照片發回地球后,不少人在網絡留言,有人問它“是不是已經飛出銀河系了?”,有人鼓勵它“別害怕”,也有人好心提醒“看着路慢慢走”!
地月合影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張玉花:
我們其實是事先就設計好,想拍這張照片。但是能夠拍得這麼完美,是也有一點喜出望外的。這個地月合影我們從微博上、各個地方也看到了,大家非常關注。
天問在拍這張照片時,正處於地球與月亮都在夜晚的一側,但這側的地表和月表還有一部分處在白天的明亮部分,所以就拍成了新月狀。而按照人類的視覺習慣,應該將原圖向左旋轉90度:讓亮的半球朝右,暗的半球朝左,這符合人類對太陽東昇西落的理解。但科研人員最終沒有旋轉照片,因爲天問當時的飛行姿態,它的大眼睛看到的就是現在的兩個笑臉,人們想要爲天問保留一份家鄉的記憶。而天問這個5噸重的小胖子能在每天30萬公里的飛行途中,改變姿態拍照並傳輸,背後是高科技的支撐。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張玉花:
爲了拍這張照片,我們就得事先算好我要調整多少度,我才能拍到地球,並且偏多少度我才能把地球和月亮都放進去。一是我算得要正確;二是我控制得要正確;三是我控制到位的時候,我得要保證穩定;第四,它的自動的曝光數據必須正確。這一系列控制上的、測控上的、數據存儲上的以及到地面的數據處理上的,這一系列就是都要做到正確、完美,纔得到這麼完美的照片。
照片的意義:很多個第一次
天問身披金色材料的部分名叫環繞器,未來半年左右,正是它帶着天問飛向火星。拍下合影的眼睛,有一個很專業的名稱:光學導航敏感器,它位於金色環繞器上。除了拍照功能,這個眼睛裡還藏着各種恆星的星圖,天問可以一邊飛行一邊對照星圖修正自己的方向和速度等,可以實現自動駕駛。而天問揹着一口直徑2.5米的白色大鍋,名叫定向天線,它讓天問聽到了家鄉拍照的要求並給他們發回照片,相當於天問的耳朵和嘴巴。
此次拍照,也是科研人員爲飛行途中的天問專門設計的一次健康小測試。科學家們看着照片,就像醫生看到了化驗單,根據照片判斷,天問耳聰目明,飛行的姿態正確,與地面配合默契,有更大可能完成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張玉花:
這個照片既有我們情感上的意義,也有科學上的意義,我們第一次去火星,很多東西我們都是第一次。
火星探測 象徵人類的勇氣、夢想、激情
7月23日起飛成功後的這次合影,雖然是中國航天器拍過距離地球最遠的地月合影,但其實,早在2017年,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在距地球約3萬6千公里的地方也拍過合影;之後在2018年,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在距地球約45萬公里的軌道上也爲地月留影;再到如今,距離地球120萬公里的微笑合影。航天器距離地球越來越遠,地月影像清晰之餘,還能考慮到拍攝的角度,不難看出科技在進步。
中國首次探索火星,“天問”四億公里的遙遠征程剛邁出一小步,面對全球的火星探索失敗率高達50%,前路未知。但也許正因爲有太多的未知和危險,才讓火星探測活動不僅成爲重大的科技事件,更象徵人類的勇氣、夢想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