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印太集體夢遊症
(圖/推特@duandang)
夢遊症在精神醫學上是一種睡眠障礙,夢遊者看似意識清醒,能應答、能行動,甚至做出許多危險行爲,這些行爲往往是患者壓抑的痛苦經歷的象徵式重現,但患者醒後卻忘了自己做過些什麼。
美國提出軟實力、巧實力學說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日前發表〈中國夢遊症候羣〉一文,引用歷史學家克拉克鉅著《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典故,以「夢遊者」隱喻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下的國家行動,要避免自我感覺良好以爲一手好牌,但實際上是集體夢遊最終走向戰爭悲劇的風險。
奈伊的原意是提醒美國,但對兩岸官方與社會而言亦是警鐘。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下的東亞情勢,各國行動看似皆爲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但誰真有明確的戰略路徑?國家目標與手段間的邏輯關係是否一致?還是但憑機運而埋下意外衝突的引信?
克拉克在《夢遊者》書中指出,戰爭的起源並非協約國、同盟國兩大陣營蓄意挑釁所致,而是肇因於兩陣營內部脆弱的結盟關係,例如盟國間的條約僅有25%被履行。因此表面上的盟友實際上互信基礎薄弱,在爾虞我詐的氛圍下誰也不敢確定對方是敵是友,這讓歐陸國家決策者跟夢遊者一樣,在自身有限的心智地圖和目的指引下「做出自己認爲合理、但卻不知後果的決定」來回應他者的行動,最終走向戰爭悲劇。
審視當前印太情勢與美中臺關係,確實有集體夢遊的徵兆。美中之間、美中陣營的盟友之間,基於各自利益因而對抗、競爭、合作並存,但各方手段與最終目標間的邏輯似乎並不一致。
首先,美對中戰略競爭格局是確定的,對臺的安全承諾也越來越清晰。美國在東海、南海展示軍力秀肌肉,還要抑制「2035中國願景目標」,尤其是尖端科技領域自主化的實現期程,但同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正在考慮鬆綁對中貿易限制,美國氣候特使凱瑞將再次訪中。拜登總統雖然多次承諾支持臺灣,但他也在9月10日和習近平主席的電話會議表達同意遵守「臺灣協議」。
另一陣營,北京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也是確定的。爲了2027建軍一百年的里程碑,爲了2035中國願景目標,爲了爭取在2049年成爲平視霸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北京建軍和演訓力度,尤其是意在突破美國第一島鏈的遠海長訓,次數只會更頻繁且規模更大。然而,北京雖未放棄美中修好,但經濟發展道路又反映出預防美中貿易斷鏈的底線思維。對臺政策方面亦然,習主席雖在辛亥革命紀念會重申「和平統一方針」,但解放軍機艦擾臺以及大陸外交部、國臺辦或特定激進媒體的言行,皆可見陸方對「中國民國臺灣」的否定。
歷史爲鑑,美中雖然競爭但又存有不同程度的合作意願,當然也存有交易談判空間;同時,分屬美中陣營的盟邦間亦不必然利益一致,也有不同程度的競合關係。因而可預見,沒有國家會旗幟鮮明地選邊站,甚至率先挑起衝突;但各方又因爲一連串邏輯不一的行動所產生的交互影響,意外走向衝突的機會始終存在。
奈伊提醒我們,當行動與目標間出現矛盾,便要意識到這些邏輯互斥的行動很可能就是日後意外的爆點。美中戰略競爭和兩岸政治歧異皆非短期內可化解,爲了避免集體夢遊走向衝突,臺灣的決斷並須更爲細緻,一方面,對中華民國前途的「四個堅持」是沒有模糊空間的。臺灣深化與美日韓等民主國家同盟關係是必須的,與盟國合作強化經貿、科技、國防實力也必然持續。另方面,誠如蔡總統所承諾「得到國際支持也不冒進」,「投入必要資源強化對北京當局的瞭解」則是促進對話、合作與避免誤判之必須。(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精神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