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令人意外
2019年王進喜獲評“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讓這個上世紀50-60年代家喻戶曉的“鐵人”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中。王進喜當年一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後來成了名言,全國各地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沒成想,“鐵人”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實現了,但“少活二十年”也成了現實。
王進喜受表彰
王進喜祖籍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1923年10月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出生時父親王金堂已經40歲了。出生後家人按照當地習俗用稱稱一稱他的重量,連同裝他的筐子一起剛好十斤,父母乾脆就給他起了個小名“十斤娃”,後按照家譜輩份給了起了學名王進喜。但王進喜並沒有因爲有了學名就有機會坐在教室裡上學,1929年,王門遭遇了災荒,王進喜的父親已經雙目失明,不得不讓6歲的王進喜領着他沿街乞討過活。後爲了給父親治病,小小年紀的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年僅15歲的王進喜進了舊玉門油礦當童工。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招工考試成爲新玉門油田的鑽井工人。
40來歲的王進喜,看上去像起碼60多了
王進喜能吃苦、愛鑽研,很快就幹出了成績。1956年4月,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很快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接着他提出“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口號,創造出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獲得了時任石油工業部餘秋裡部長、康世恩副部長親自頒發的“鑽井衛星”紅旗,王進喜獲得“鑽井闖將”的稱號。
大會戰合影
1960年春,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就此,史稱“石油大會戰”的戰役打響,王進喜被從大西北調到了大東北。很快,王進喜開始忙碌起來,鑽機一到,王進喜帶人用了4天4夜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起來,並帶領職工破冰取水鑽井,用時5天零4小時創紀錄打出一口中深井。1960年4月29日,王進喜右腿在轉場搬家時被砸傷,仍不顧傷痛,拼在一線。當第二口井發生井噴時,他扔掉柺杖,不顧腿傷直接跳進水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遏制了井噴。房東趙大娘對王進喜手下的隊員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從此,王進喜的“鐵人”名號傳了出去。
王進喜跳進水泥漿池
從1960年4月29日起,王進喜就被樹立爲石油鑽井的第一個典型,1964年年底,他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5年4月,被任命爲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68年5月,王進喜被推選爲大慶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2月,王進喜擔任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69年4月,王進喜在黨的“九大”上當選中央委員,受到了毛主席接見。
周總理接見王進喜
1970年4月5日,王進喜在解放軍301醫院檢查出患胃癌晚期。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硬撐着參加國慶觀禮,此時距離他的生命終結只有一個多月。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病逝,享年47歲。王進喜死後,他的感人事蹟不斷見諸報端,“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激勵了一代代石油人。
鐵人形象,此時正經歷病痛
其實,王進喜的“鐵人”稱號主要是指他的精神如鋼鐵,而他的身體在長年累月辛勞、得不到保養的情況下已經透支過度,像是鏽蝕的鋼鐵。作爲後來人,我們應該學習王進喜同志的拼搏精神,同時,也要汲取他的教訓。畢竟,爲人民服務除了強度,還有有一定的長度。
肩扛身擡,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就靠他們這一批人撐起來的
1971年,大慶油田建設了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2006年,又建設了新館,目前已成爲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王進喜紀念館
王進喜妻子是一名醫生,夫婦倆育有五個子女,二子三女。小女兒英年早逝,沒有成家;其餘子女,除二女兒退伍後,選擇了母親從事的職業,被分配到當地一家地方醫院工作,兩個兒子及大女兒都成了油田工人。其中,大兒子也是退伍軍人,後來還擔任過油田下屬公司副總經理職務。二兒子從基層石油工人,後來又轉崗成爲油田內部的一名教師。
王進喜部分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