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共建人文灣區(現場評論)

同心同向共建人文灣區(現場評論) ——潮涌大灣區,奮楫正當時④

"山海嶺南"以沉浸式交互觀影體驗,展現別樣韻致;"穿越灣區"聚焦城市景觀,呈現灣區文化影像盛宴;"南國花園"結合科技與藝術,表現生命的多樣性……前不久,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式開放,一個個沉浸式數字藝術大展,盡顯灣區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粵港澳大灣區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多元並存,可謂文化交融薈萃之地。大灣區11座城市,同屬嶺南文化地域,同根同源、人緣相親,文化交流的基礎牢固。因特殊的歷史原因,相關地域間的發展程度、社會制度等有所不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如何攜手共建人文灣區,促進灣區人心相通,以更好服務於大灣區建設、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重要課題。

織牢共有文化紐帶是基礎。以粵劇、龍舟、醒獅等爲代表的特色文化,是粵港澳三地共通的文化語言,承載着濃厚而豐富的共同人文記憶。近年來,從高等學校學科互認、圖書館資源聯通、文化設施共享,到文博機構聯動、藝術展演聯通,三地在不同層面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空間,進一步夯實大灣區的人文基礎。同時,大灣區城市擁有各具特色的文化稟賦,成爲人文灣區建設的獨特優勢。保護好、利用好共有的文化資源,不斷開拓文化交融交流的渠道,才能把灣區人共同的"精神家園"越建越好。

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是關鍵。共建人文灣區,既要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又要結合新事物、新需求,探索文化傳承發展的新方式、新方法。以醒獅爲主題的動畫片《雄獅少年》引發關注後,又經大灣區的主創團隊改編,搬上了音樂劇舞臺;得益於創作者將中華武術的速度力量與現代舞蹈的行雲流水融爲一體,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舞劇《詠春》好評如潮……烙印着灣區印記、灣區特色的文化符號接連"破圈",彰顯了嶺南文化的包容與創新。堅持守正創新,必須鼓勵內容創作、形式創意、表達創新,讓始終一脈相承、充滿生機活力的優秀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以文促融,歸根結底還是增進人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對大灣區來說,共同的歷史文化基礎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要進一步做到文相近、人相親、情相融、心相印,還需更好健全保障機制、發揮協同作用。比如,充分用好博物館、紀念館等歷史文化資源,有效藉助特色文化項目,通過聯合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促進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推動文化交流融合常態化、機制化,尋求文化價值上的"最大公約數",有利於加深人文情感聯絡、文化血脈聯繫,增進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

人文灣區聚合力,同心同向同發展。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廣州永慶坊,海風輕拂的維多利亞港,遊人如織的大三巴牌坊……粵港澳三地聯奏着動人的交響曲,共同向未來。站在新起點上,一個更加充滿人文氣息、更具魅力與活力的大灣區,正在書寫人文薈萃、精神凝聚的新篇章。

(作者爲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