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共流的民族文化之音—竹琴》|2024“川越海峽 兩岸一家”主題徵文優秀作品選登

同源共流的民族

文化之音——竹琴

潘 秘 達州市開江縣委統戰部僑務股工作人員

四川開江竹琴表演(作者供圖)

寶島文明歲月長,荷夷倭盜幾曾狂,閩風南島交融處,華夏根基譜華章,臺灣同祖國大陸親緣深厚、福禍相依。促進兩岸交流交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詮釋着不可分割的民族一體。時光在流逝,但文化的印記卻深深烙印在兩岸同胞的靈魂中,它跨越古今、跨越地域,始終在兩岸同胞的心靈深處閃耀。雖有距離之隔,但文化繁榮始終會爲中華民族的文化畫卷增色添彩,它們共同訴說着中華民族對藝術的熱愛與執着,見證着文化跨越地域的傳承力量,彰顯着血脈相通、不可分離的民族歸屬。

四川開江竹琴是一種富有地域特色的曲藝形式,又名“漁鼓筒”。在表演形式上,它是單人演唱,演唱者使用竹筒、竹塊作爲表演道具。這種表演形式較爲輕便靈活,對演出場地沒有嚴格的要求,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鄉村大院,還是在小型室內舞臺等地方都可以進行表演,而且演出服飾簡易。從唱腔風格來講,和川劇相似,有着濃郁的地方戲曲韻味。其曲目豐富多樣,既有傳統摺子戲,如《訪友》《斷橋》《空城計》等川劇經典劇目,這些劇目展現了傳統戲曲故事的魅力,也有一些是現代題材劇目,包括歌頌新人新事的自編戲目,體現出這種曲藝形式與時俱進,能反映當代生活。在地域分佈上,主要分佈於開江縣普安鎮、講治鎮、長嶺鎮等地,在當地擁有廣泛的聽衆。同時,在當地文化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通過社區非遺實踐活動等方式傳承,老藝人發揮關鍵作用,悉心傳授給年輕一代,並且在傳承過程中既保留原汁原味的曲藝特徵,又融入現代創新元素使其在新時代仍能綻放魅力,成爲四川開江文化的鮮明標識。

臺灣高山竹琴是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樂器。高山竹琴的樂音如同來自遠古的呼喚,凝聚着民族的情感,維繫着民族的團結。它在家族與部落間傳承,長輩們用愛與耐心將這門技藝傳遞給年輕一代,使每一次彈奏都成爲對民族文化的致敬。從製作材料上看,主要是竹子,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巧妙地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經過精心選材和製作工藝,打造出竹琴。在發聲原理上,通過敲擊或彈撥竹管等方式,使其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在文化意義方面,竹琴在臺灣少數民族的傳統儀式和慶典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比如在祭祀祖先、神靈的儀式上,竹琴的樂音被認爲可以溝通天地、祖先,傳遞族人的祈願,是一種神聖的媒介。在慶祝豐收、婚禮等歡樂場合,竹琴演奏又能增添喜慶氛圍,大家圍坐在一起,伴隨着竹琴的節奏載歌載舞。從傳承角度,竹琴技藝多在家族內部或部落中傳承。長輩會手把手地教晚輩如何選材、製作竹琴,以及演奏竹琴的各種技巧和節奏。這種傳承方式保證了竹琴文化在臺灣少數民族族羣中得以延續,承載着民族的記憶和情感。

臺灣高山竹琴與四川開江竹琴,儘管二者在表現形式、演奏風格上存在差異,卻但它們同根同源,宛如同一文化血脈中躍動的音符,訴說着共同的傳承文化。這共同的根,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這同源之水,是中華民族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的芬芳花朵,在傳承中相互呼應。那深深的民族歸屬感,如同無形的絲線,將開江竹琴與臺灣高山竹琴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地域相隔多遠,這種血脈相通的文化聯繫,都將永遠熠熠生輝,成爲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永恆象徵。

徵文活動相關信息

點擊查看徵文信息

參與者可將文稿發送至郵箱

sctx2014@vip.163.com

投稿時請註明作者 姓名、性別、

單位、職務及聯繫方式

投稿截止時間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