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只黑琵連9年迴歸 見證臺江推動友善棲地

臺國家公園管理處發現9年前救治的T69黑面琵鷺連年都固定迴歸臺南棲息。(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臺江國家公園9年前搶救1只感染肉毒桿菌的黑面琵鷺,套環野放後發現,這隻黑琵連續9年冬季都忠誠返回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魚塭棲息,見證臺江推動友善棲地的成果,近年更引入企業合作照顧漁民。

候鳥來臺度冬主要爲了覓食,臺南市廣大的魚塭地提供了方便的棲息地,惟魚塭每到冬天就需泄水曬池3個月,以利土壤變硬,放水後產生藻類,過濾水質,魚苗更容易生長。

漁民的曬池行爲減少了候鳥覓食處,臺江國家公園2020年起以每公頃5000元操作獎勵金,鼓勵漁民提供友善棲地,各處魚塭輪流延後泄水約10天,加上廢棄魚塭通水,足以提供黑琵進食捕食魚塭內的雜魚。

一開始僅有3位漁民響應,魚塭面積10.8公頃,4年來增加到47人,友善棲地面積擴大到248.57公頃,讓黑琵更安心落腳。

臺江國家公園長期觀察,黑琵每年返回大陸遼寧省配對繁殖,入冬前都穩定迴歸安南區土城水流媽廟附近棲地,其中當年套環編號T69野放的黑琵固定忠誠迴歸,推測年齡已有13歲。

臺南市城西里長嚴文正是友善棲地最早響應者,同時是重要推手,他表示,每年只要輪流延後10天曬池,就可提供候鳥棲息,看到許多鳥友來拍照,帶動地方生態旅遊,漁民都覺得有趣且有成就感,增加響應意願。

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溼地與海岸是碳匯能力及環境永續的重要基地,臺江處與企業簽訂合作伙伴關係,除了協助獎勵金髮放,也可與魚塭主契作,實際照顧漁民。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讓漁業發展與生態保育共存,進一步鞏固了黑面琵鷺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