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稅收大數據 窺見經濟發展“新”動能

劉曉寧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賈驥業 記者 朱彩雲

“一系列稅收數據表現亮眼,直觀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持續向好發展的勢頭。”

電廠的智慧管理系統根據負荷側用電需求實時智能調節發電量,“燈塔工廠”裡的工業機器人晝夜不停地工作,智算中心爲人工智能應用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經濟平穩運行是稅收增長的可靠源泉,稅收也被看作經濟運行的“晴雨表”。

日前,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瞭解到,今年前7個月,稅務部門共組織稅收收入(不含海關征收的關稅、船舶噸稅以及代徵進口環節稅收,未扣除出口退稅)11.23萬億元。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帶動了原材料相關行業銷售好轉。同時,減稅降費、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宏觀政策效應也在逐步釋放,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回穩向好。

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7月,我國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其中採礦業同比增長9.7%、製造業同比增長5.7%、電力生產供應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6%……過去一週,國家稅務總局陸續發佈了多項稅收數據,透過各行業相關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到我國經濟發展正煥發“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導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爲特徵的生產力。

在浙江潤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海新能源”)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線的引入,大大提升了異質結太陽能電池(HJT電池)組件的生產效率。據瞭解,該公司生產車間中的不少智能化設備是今年才引進的,而這筆設備升級資金,就主要得益於“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優惠”等政策。

潤海新能源總經理倪志春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收到留抵退稅款1.87億元。“設備更新後,我們的產能不斷提升。今年前7個月產出近800兆瓦(MW),實現銷售收入超兩億元,同比增長14.7%。”倪志春提到,接下來,公司還將打造12吉瓦(GW)高效HJT電池及電池組件生產裝備應用示範項目,繼續提升企業競爭力。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我國企業購進研發和技術服務金額同比增長12.3%;科技含量較高的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5%;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6.5%。同時,今年上半年,全國技術合同交易金額同比增速也超過了20%。“當前科技研發、轉化、應用和推廣力度持續加大,科技成果正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力,從‘生產線’走向‘大市場’。”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許正中說。

在衆多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產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可以用“勁頭十足”來形容,其中數字經濟的表現更是“亮眼”。稅收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9%。此外,今年前7個月,我國企業採購數字技術金額的同比增速達到9.6%,其中製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業採購數字技術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4.3%。

如今,在河北科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昕電子”)的生產車間裡,一塊塊電子顯示屏成了員工的“好幫手”。通過屏幕,技術員可以調整生產參數。在接到指令後,全自動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就能快速響應,不一會兒工夫,一個數控器就走下了生產線。

據瞭解,全自動化生產線投產後,科昕電子每個生產車間的工人由10人降到了兩人,但生產效率卻由100臺(套)/天,提升至150臺(套)/時,“是此前的幾十倍”。科昕電子總經理魏萌科介紹,得益於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優惠政策,企業當前的現金流變得更加充裕,“下一步,我們計劃再引進5條全自動化生產線”。

“一系列稅收數據表現亮眼,直觀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持續向好發展的勢頭。”許正中認爲,隨着一系列可感可及的稅費政策和措施落地落細,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爲特徵的新質生產力將加快成長,推動更多企業邁開步子向新向優發展。

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轉型

今年前7個月,四川德蘭航宇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德蘭航宇”)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8%。“目前,我們已經交付了1.6億元的產品,還有3億元的訂單正在抓緊生產中。”德蘭航宇相關負責人朱林對記者說。

德蘭航宇是一家專業從事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用高性能環形鍛件製造的企業。這些年,稅收優惠政策爲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不少支持。“自2023年投產以來,我們公司已累計享受各項稅收優惠超過6000萬元。”朱林說。官方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四川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的企業數從2007年的124家增加到1.77萬家,減免金額從1.98億元增加到195.05億元。

德蘭航宇只是我國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價值鏈的一個代表。《決定》提到,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集羣,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我國製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5.3%,31個製造業大類行業中有28個實現了正增長。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智能設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3%、12.4%,高耗能製造業銷售收入佔製造業比重則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兩增一降’的背後,顯示出我國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對經濟回升向好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戴詩友說。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製造業向智能化升級的速度正進一步加快。根據最新的增值稅發票數據,今年1至7月,我國智能設備製造業銷售收入的同比增速比製造業平均水平高出了7.1個百分點。具體來看,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無人飛行器、智能車載設備3個細分製造行業銷售收入出現大幅增長,增速均超過了20%,其中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同比增速達到47.1%。

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歌爾微電子”)是我國可穿戴智能設備聲學芯片領域的一家龍頭企業。歌爾微電子副總經理賈陽介紹,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淨利潤增長了近兩倍,“其中,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以及智能硬件等細分產品線業務的進展順利,銷售收入增長較快,促使業績顯著增長。”

今年4月25日,《我國支持製造業發展主要稅費優惠政策指引》對外發布,指引爲製造業經營主體列出了明晰清單,助力企業更好享受稅費優惠。此外,在實際生產中,稅務部門也爲企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賈陽提到,公司產品生產過程中要用到多種集成電路,其中不乏小衆門類,經常會面臨原材料採購的困難,“但在稅務部門的幫助下,我們通過稅收大數據找到了上下游資源和企業,克服了困難。”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積極推進

在連接成都、重慶的成渝高速路上,一輛輛滿載的貨車來回穿行,彰顯着川渝兩地頻繁的商貿往來。

今年上半年,川渝貿易金額達到4310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川渝兩地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往來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8%和3.2%,採購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5%。“今年以來銷往重慶的凸輪軸已超過118萬件,實現產值近6000萬元。”四川銀鋼一通凸輪軸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何琴說。

近年來,川渝地區持續深化商貿合作,積極唱響“雙城記”。以汽車製造產業的協作爲例,成都造的沃爾沃汽車,裝有重慶的零配件;重慶產的長安深藍汽車,離不開四川宜賓的電池。“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並不僅限於汽車產業。”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鬍衡華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提到,目前,四川已成爲重慶最大的銷售目的地和第二大采購來源地,2023年,川渝貿易往來超過8700億元。

川渝產業鏈協同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加快推進。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省際銷售額同比增長3.8%;省際貿易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比重爲40.6%,較上年同期佔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全國31個省份中,有22個省份省際貿易銷售額增速實現正增長,其中13個省份的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不光是川渝地區,從稅收數據可以看出,國內商品服務高效自由流動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省際間貿易正加快暢通。而新運輸模式加快發展,也已經成爲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特點。

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團結村中心站。在這裡,紅黃相間的龍門吊起降不停,顏色各異的集裝箱在空中快速轉運,轉運卡車在場間來往穿梭……一片繁忙的貨運景象,向大家展示着這個交通物流樞紐的活力。

今年前7個月,團結村中心站——這座重慶開放的橋頭堡,共開行中歐班列755列、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178列、渝甬沿江鐵海聯運班列291列,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4%、64%、31%。“2023年以來,我們公司享受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服務免徵增值稅、房產稅等稅收優惠共796萬元。”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財務部工作人員李兵說。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我國交通運輸物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7%。其中,新模式新業態運輸承載能力逐步增強,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郵政快遞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29.9%和12%。“作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支撐,交通運輸和物流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新運輸模式加快發展,現代化交通物流體系逐步健全。”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司長沈新國分析說。

日前,國家稅務總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便利納稅人跨區遷移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通知》,從“優化事前提醒”“提速事中辦理”“完善事後服務”等全環節推出系列舉措,進一步便利納稅人跨區遷移,以更好地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沈新國表示,接下來,稅務部門將按照相關決策部署要求,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以稅收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更好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