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海洋經濟“第一省”:服務業“壓艙”,製造業躍升,廣東沿海14市錯位突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6月6日,第16個世界海洋日前夕,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發展報告》)《2024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兩份報告,從海洋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區域分佈等多個維度,立體呈現2023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全景圖”。
從經濟總量上看,《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8778.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3.8%,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8.9%,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2023年,廣東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0%,拉動地區經濟名義增長0.6個百分點。
哪些產業托起了廣東超萬億元藍色GDP?《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爲3.3∶31.4∶65.3,以海洋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爲代表的海洋第三產業佔比仍維持高位,同時海洋製造業增加值提高至4675.1億元,實現同比名義增長4.9%,實體經濟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作用持續增強。
從區域發展結構看,廣東14座沿海城市在海洋經濟佈局上也各有側重。其中廣州、深圳兩座核心城市瞄準海洋科創、藍色金融、航運物流等高端服務業,佛山、中山等多座珠三角城市注重位於產業鏈上游的海工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業,而位於粵東粵西兩翼的汕頭、湛江等城市則多聚焦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特色產業,持續拓寬產業鏈下游應用場景,發展海洋經濟新業態。
此前,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英明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廣東具有經濟、科技、人才等發展要素向外溢出的發展基礎。未來各地進一步激活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可以重點關注新制造、新服務兩大着力點,加快培育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代表的新制造,另一方面圍繞新制造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搶佔發展新賽道。
海洋製造業增勢強勁
作爲經濟發展主引擎,海洋產業及其組成架構是觀察區域海洋經濟“成色”的重要維度之一。《發展報告》公佈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廣東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逐步由2019年的2.9:26.9:70.2,發展到2023年的3.3:31.4:65.3,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其中,以海洋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爲代表的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略有下降,但整體仍保持高位。
作爲海洋經濟傳統支柱產業,2023年海洋旅遊業也仍然在廣東海洋產業結構中佔據絕對“C位”。《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海洋旅遊業增加值達2902.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7%。目前,廣東全省共有濱海主題的A級旅遊景區38家,2023年全省14個沿海城市共接待遊客6億多人次,同比增長83.4%。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廣東海洋製造業也迎來較爲強勁的躍升,以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涉海設備製造、涉海材料製造等爲代表的海洋製造業增加值總量達到4675.1億元,實現同比名義增長4.9%。
其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產業增加值達257.7億元,雖然總量不大,但同比名義增速達到22.2%,佔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8%,較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
在一衆新興產業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表現亮眼。2023年,廣東全省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達115.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8.0%。被寄予未來產業厚望的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增加值則達到68.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0.6%。
在沿海加速落地的大批海上風電項目也帶動2023年廣東海洋電力業增加值達到73.9億元,實現同比名義增長13.9%。2023年,廣東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200萬千瓦,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36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約1960億元;項目年發電量約18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
爲支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共投入2.05億元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六大產業29個項目創新發展,在海洋能源、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態安全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2023年,廣東全省在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氣及礦產等領域專利公開數達到16141項,全省擁有海洋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49個,以及涉海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個。截至2023年底,廣東全省擁有海洋經濟活動單位約8萬家,其中新認定涉海高新技術企業277家,存量涉海高新技術企業785家。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也在新聞發佈會現場表示,下一步廣東推動海洋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將以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現代海洋城市爲兩個關鍵抓手,同時加速培育和壯大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加快佈局天然氣水合物、深海極地等未來產業,搶佔海洋戰略發展新疆域。
沿海14市錯位突圍
具體到區域,廣東14座沿海城市2023年海洋經濟佈局也各具亮點。其中,廣州、深圳兩座一線城市瞄準海洋科創、藍色金融、航運物流等高端服務業。
作爲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兩大核心“引擎”之一,廣州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廣州全市已集聚58個涉海科研機構、42個省部級以上海洋科學實驗室、10個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併成立廣州海洋產業創新聯盟,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
深圳則着力推動完善藍色金融服務體系。2023年,總部位於深圳的招商銀行成功發行全球首筆藍色浮息美元債券,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創新成立海洋產業經營中心機構和海洋漁業支行。同年,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平安漁業保、海洋牧場平臺保險、船舶建造險、遠洋船舶險等藍色保險產品,並承保全國首單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
除廣深兩市外,佛山、中山等多座珠三角沿海城市立足自身製造業發展基礎,選擇重注位於產業鏈上游的海工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業。
《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佛山順利交付國內首座油電混合動力自航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精銦03”號,並加快佈局海洋照明等海工裝備製造業。目前,佛山已啓動精銦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將打造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建設精銦海工生產製造基地、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及檢驗檢測中心、海洋工程裝備孵化加速基地。
擁有海上風電領域頭部企業——明陽智能的中山也選擇繼續深耕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2023年初,明陽智能新增投資150億元在中山落地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項目,將打造創新研發、全球運營“兩總部”和光伏、氫能、雙碳“三園區”。此外,《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山轄內的神灣磨刀門水道沿岸也已集聚7家船艇製造企業,年產值近27億元。
把鏡頭移至粵東粵西兩翼,汕頭、湛江等城市在產業佈局上多聚焦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特色產業,持續拓寬產業鏈下游應用場景,發掘海洋經濟新業態。
其中,2023年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迎來提速,目前汕頭全市已落地海上風電產業鏈項目15個,總投資約78億元。同年,華能汕頭勒門(二)6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正式併網投運,“海神平臺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風電機組也在汕頭智能製造基地組裝下線。
與此同時,湛江海洋牧場建設取得新成效。《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湛江全市水產苗種場達480家,國家級水產良種場數量佔全省40%。2023年,全國首臺“廣東造”自升式桁架類網箱“聯塑L001”也在湛江下水投產,全市深海養殖網箱增至3563個,水產產業鏈年產值超700億元。
在各地特色產業發展帶動下,《發展指數》顯示,2023年粵東粵西沿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4.4%,增速高於珠三角沿海城市0.7個百分點,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收窄。2016-2023年廣東海洋經濟協調指數年均增速達0.01%,總體持平,其中2023年指數爲100.1,比上年增長0.4%,總體保持協調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