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新研究:日本人臺灣人基因特徵導致新冠重症率大增

有些研究人員從基因特徵來研究與新冠疫情重症的關聯性,獲得一些研究成果。而這種想法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初,網路上就有人拿它與生物戰做爲謠言的題材。(圖/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發展到Omicron之後,由於感染人羣愈來愈多,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亦更趨多樣化,也涉及到遺傳學領域。最近日本一項針對人類基因與新冠病毒重症患者關係的研究發現,具有某些基因特徵的人羣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轉爲重症的比例較高,而且高低之間相差可達一倍之多。研究數據還顯示出一個比較驚悚的結果,這種感染新冠病毒後容易轉爲重症的基因特徵在東亞最爲常見,特別是日本人與包括臺灣人在內的中國南方漢人。

這項由日本多家醫療院所與學術機構共同進行的研究最近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轉爲重症具有遺傳學上的特徵,亦即有某種基因特徵的新冠肺炎患者轉爲重症的風險會較其他人高出一倍之多。

日本人的研究認爲,新冠肺炎轉化爲重症與基因特徵有關聯性,而具有這種變異的族羣以日本人、中國南方漢人比例最高,其他人種則極少。圖爲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人。(圖/路透)

這項研究收集了日本在最初一波新冠疫情大流行的2393個病例與3289個正常組進行對照,以一種稱爲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方式,鑑別出一個名爲DOCK2(Dedicator of cytokinesis 2,蛋白質家族2)基因附近5q35上的變異,與65以下的新冠患者轉爲重症風險的關聯性。而這種具有較高新冠重症風險基因特微的變異,在東亞人出現的比例較多,在歐洲人中則很少見。

更具體地說,在日本人與中國南方漢人身上比例最高,約10~15%,美洲的墨西哥與秘魯原住民有5~10%,其他民族與人種的比例極低。若以65歲以下患者爲基準,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相較沒有這種變異的人,在感染後轉爲重症的風險會高出一倍左右。

在Omicron大流行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放開了防疫措施,重複感染的人也愈來愈多。(圖/路透)

研究人員還採用倉鼠進行了動物模型試驗,發現在抑制DOCK2的功能後,倉鼠感染後更容易出現嚴重肺炎,出現包括病毒載量大增、體重減輕、肺水腫等現象。研究人員因此認爲,DOCK2可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免疫反應與轉爲重症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未來可能是進行標靶治療時做爲靶點選項。

中國大陸醫學研究人員指出,尋找與新冠肺炎病症相關基因的研究從2020年就已經有人在進行。國際醫學期刊上也有以基因與新冠肺炎相關性的研究,發現了 兩者在統計上確有相關聯性,這些研究都有助於瞭解新冠肺炎的感染與重症機制,可以爲研發疫苗與治療藥物提供更多的支持證據,但目前距離臨牀上的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

雖然研究結果指出基因特徵與新冠重症有關聯性,但是年齡、基礎疾病與接種疫苗纔是有臨牀上具有實證的轉化重症因素。(圖/路透)

專家指出,DOCK2變異與新冠肺炎重症雖然顯現其關聯性,但新冠重症不是隻有一個基因變異就能決定,在臨牀上其他的因素例如感染者的年齡、基礎疾病與疫苗接種等因素,對於轉移重症風險的影響要大得多。DOCK2變異的發現對於瞭解新冠重症的機制很有幫助,但並不代表這項基因變異就會有一定會更容易轉化爲重症,上述的其他各種因素才更爲現實。

以基因特徵來進行特定的病毒攻擊,曾經是一些科幻小說情節:某國對敵國進行生物戰爭,以敵國種族的基因特徵設計針對性的病毒,在病毒廣爲傳播之後讓具有這種特定基因的敵國人民與部隊失去抵抗能力,對其他不具備這種基因特徵的民族則不發生作用。

新冠病毒肆虐至今已2年多,全球有近6億人感染,6百多萬人死亡,至今仍未弄清楚病毒的來源。(圖/Shutterstock)

這樣的科幻情節在2020年新冠病毒剛開始流行時也一度成爲網路上的陰謀論題材,指稱新冠病毒是設計用來針對特定族羣,但是失敗的實驗品從實驗室泄漏而出後爆發疫情大流行。幻想出來故事情節相當驚悚,當然也會破綻百出。這種臆想拿來套用現實國際政治環境中,就算可以找到對號入座的對象,恐怕也只能當作茶酒之間談笑或是幻想電影的題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