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消暑的「黑」秘方 仙人之草 仙草物語

(林旻萱攝)

【圖/文.臺灣光華雜誌】

不是試膽大會,也不是暗黑料理,這一杯黑漆漆的飲品,是臺灣道地的仙草。夏天喝「冰」的,仙草凍在嘴裡口感Q滑;冬天吃「燒」的,搭上芋圓、粉粿和紅豆等配料,還要撒上乾花生,最對味。

要體驗臺灣味,一定不能錯過夏日消暑的青草茶,青草茶是臺灣在地的飲品,雖說配方各有不同,唯「仙草」是各家青草茶不可或缺的基底。

早年臺灣交通不便,各地南來北往只靠雙足,跋涉數裡,有民家會在路邊「奉茶」,讓中暑疲累的旅人恢復體力,鄉野間傳說着,這具有神效的青草茶水是仙人所賜,遂將這可治暑熱的青草稱爲「仙草」,仙草名稱的由來,有此一說。

葉永銘說明,「仙豐」桃園三號就是農改場順應農民的需求,選育出凝膠、香氣及產量皆高的新品種。 (林旻萱攝)

育成新品種

仙草飲品以「黑」爲特色,只是爲何以黑麪目示人?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新埔分場(以下簡稱「桃改場」),負責特作植物——仙草的助理研究員葉永銘解釋,仙草植株裡含有凝膠物質,熬煮時,會破壞其細胞壁,凝膠物質被萃取出來,就成其烏黑的色澤;只是若要煮成稠狀,需要熬煮更多時間,一般爲了加速萃取,會添加食用鹼或是澱粉來增稠。這又可聯想到仙草名稱的另一傳說,因爲只需要少量的仙草幹莖加水熬煮,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古人認爲這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當是仙人所賜的草。

仙草本尊可不黑,葉永銘介紹田間的仙草植株,他解釋仙草植株多以匍匐式或半直立式生長,仙草外形容易跟薄荷混淆,但薄荷有香氣,仙草的質感則粗糙刮手。

昔日,仙草常見野生在農家的田邊、菜園、果園邊。根據古籍記載,仙草爲清暑解渴、藥食兩用的植物。緣此,農民採收仙草後儲存在家陰乾,是農家的副產品,需要時熬成仙草茶;田間勞動時,需補充水分以防中暑,就會備着這一味。

仙草約在1960年代之後,開始集約栽培在新竹關西、芎林,苗栗銅鑼、三義,嘉義水上、中埔、竹崎等地。葉永銘解釋,農民生產的仙草多數由農會收購,農會收購的標準是幹物重量,故農民希望栽種植株茂盛的品種,價錢纔好;農改場也順應農民的需求,選育新的品種。

葉永銘說起,桃園一號仙草品種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葉型爲橢圓,莖爲紅色,凝膠強度高爲其特色。他指着另一欉「桃園二號」,在2014年命名公告,品名叫「香華」,顧名思義,它的香氣濃厚,適合製作仙草茶。「桃園三號」是在2021年命名,又名「仙豐」,是利用桃園一號和桃園二號雜交育成的新品種,具高凝膠力、香氣及高產量,製成仙草茶或仙草凍都合適。

新鮮採下來的仙草,要經過風乾靜置去腥,使其後熟,熬出來的仙草汁比較香。 (林旻萱攝)

九降風之助:天然的乾燥機

仙草爲脣形科仙草屬,原生在東亞的中國、臺灣,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低海拔山區,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呼;粵語稱爲涼粉草,潮汕地區俗稱草粿草,泰雅族人呼之爲Supurekku,排灣族人稱作Ryarikan,在泰國則稱爲草粿Chokai。

提到仙草,就不能不提仙草的故鄉——新竹關西。關西農會主任陳進喜說起,關西種植仙草的高峰曾達120公頃,目前栽種面積約50公頃,產量佔全國七成,已打出自己的品牌。

仙草在每年三、四月種下,在一年第15個節氣「白露」前後,約九、十月收成,「仙草的採收期剛好有新竹有名的九降風,是天然的乾燥機。」陳進喜說。收成前,與農會契作的農民必先進行多項農藥檢測,確保仙草無農藥殘留。之後從仙草根部割下,整株翻轉覆蓋在田畦,在九降風的吹拂下曝曬三、四天,風乾大約七、八成後,再進入室內乾燥。

陳進喜領我們去看老仙草,一捆捆的仙草幹,甚不起眼,但卻能熬出歲月的滋味。陳進喜說:「一株苗種下的時候約十公克,到收成時可重達15公斤,但是曬乾後又縮成只有三公斤。」爲什麼一定要用老仙草呢?陳進喜說:「剛收成乾燥的仙草幹,有青草的腥味,要靜置去腥,使其後熟,自然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跟老茶一樣,靠自然的通風,放兩年之後,他的成熟度會比較好,青草味也沒有了,熬煮出來的仙草汁就會比較香。」

羅氏秋水茶是臺中老城區流傳超過一甲子的都會傳奇。有茶包、鋁箔包、易開罐等包裝。 (林旻萱攝)

羅氏秋水茶:看盡社會變遷的一杯茶

仙草可單一味熬煮成仙草茶;也可成爲複方青草茶的一味。位在臺中老城區,流傳超過一甲子的都會傳奇——羅氏秋水茶,就是複方青草茶。

羅家第三代羅孟芷說起家族祖籍福建,世代行醫。某年家鄉發生疫病,祖先羅秋水研製水藥配方分享給附近的居民,幫助緩解了疫情,疫情過後,大家還是習慣「去跟秋水討一杯茶來喝」,而有秋水茶之名。

羅孟芷的爺爺羅漢平,當年隨着國民政府來臺,落腳臺中。因應臺灣的氣候,把祖傳配方調整成適合所有體質飲用,再加入臺灣高山烏龍茶,「漢人有食補身體的傳統,茶葉在《本草綱目》也是退火良方。」羅孟芷解釋。

「當時經濟正起飛,大批的藍領階級在戶外做工,爺爺覺得這茶最適合大太陽下工作的勞動者消暑之用;只是以工人階級爲銷售對象,售價不能太高,故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羅氏秋水茶早年的通路是街上的檳榔攤,大家會聚在檳榔攤聊天「呷個涼」;被羅孟芷形容像是穿越時空、能預見未來趨勢的爺爺,當年曾打造了一批冰箱,跟檳榔攤談好條件,「你賣我的秋水茶,我借你一隻冰箱可以同時冷藏其他的飲料。」以此鋪設通路到臺中500多個檳榔攤,足見其行銷的頭腦。

這也是一杯跟着時代演變的茶。秋水茶最早期是茶磚,讓客人買回家自己沖泡;後來社會型態改變,大家求便利,要喝現成的,秋水茶改成玻璃瓶包裝。只是玻璃瓶運送不易,易碎,再加上衛生疑慮,在30多年前就全面改成鋁箔包袋。但鋁箔包最多隻能保存五天,便再研發可存放兩年之久的易開罐品項。

不同的包裝,各異的製程,致使風味有些許不同。別小看這鋁箔包袋,「因爲茶容易吸附味道,滋味易受影響,所以容器也很重要。外面的鋁箔包是公版的三層袋,透氣性高,我家的袋子是特製的四層,比較厚實,纔有辦法將茶保存五天不變味。」至今羅家仍維持每日熬煮的日常,鋁箔包都是限量。

使用馬口鐵的易開罐,需要高溫殺菌的製程,但也使茶裡的砂糖焦化,味道因此改變,於是改用熔點高的冰糖,較能保存茶的原味。也曾想過用利樂包填裝,但羅孟芷解釋,利樂包的機器設計一定要先濃縮再稀釋還原,致使味道不一樣了,如果要調回原味,還要添加其他的成分,廠商還建議其他的萃取方式,但是羅孟芷說:「祖先傳下的家訓,就是不可以添加化學原料,自己做的東西,自己要敢喝。」

秋水茶的成分,單純就是苦瓜、仙草、山楂、陳皮、薄荷,這幾味的效用都在清涼退火,再加上臺灣在地的烏龍茶;麻煩的是製作的工序,羅孟芷解釋,原料取得後分批清洗,再經過夏日的太陽曝曬,「烘培不對,紅外線不對,烤箱不對,一定要太陽,不然味道就不對。」因此,材料一定是前一年夏天備妥,再依照包裝的形式,像鋁箔包裝的秋水茶要熬三個小時以上,易開罐裝則是一定要煮滿一小時,都要親自監工,羅孟芷打趣道:「我們都覺得,說不定出去上班會比較輕鬆啦。」

聽着羅孟芷說着這些不爲人知的故事,才知道要守着家族的滋味,背後需要多少的堅持。

關西農會開發多種仙草產品。 (林旻萱攝)

開出一片仙草花

配合政府1989年推動的「一鄉鎮一特產」計劃,關西讓仙草從土產變特產,也同步開發多種仙草衍生商品。

在機器隆隆的運作聲中,陳進喜帶我們進入仙草加工廠。早期仙草熬煮都是純人工,耗時費力。現在進入半自動階段,利用蒸氣進行高壓萃取,萃取的原汁全部透過管線,進到儲存槽,再經過蒸發的過程,成爲濃縮汁半成品,作爲後續加工的材料。

如今關西農會開發的仙草衍生產品多達20多種,早年與桃改場及臺大教授合作研發的即溶仙草產品,是熱賣的品項,還有仙草茶、仙草汁、仙草雞料理包、仙草面膜、仙草凍、仙草拉麪、仙草粄條、仙草果凍、仙草麻糬、仙草幹。走一趟關西農會,一定滿載仙草而返。

仙草的滋味,作家魚夫形容:「飲上一口,初微苦,後回甘,馬上能感受一股清爽的感覺。」視覺上,很多人不知道仙草花的秀麗可愛。近年配合都市觀光,在桃園楊梅、嘉義水上等仙草產地舉辦仙草花節,粉紫色的夢幻花田,成爲打卡聖地。葉永銘笑着說:「以前若看到仙草花,會被老一輩的農民罵浪費。明明可以賣的東西,怎麼讓它開花了?」仙草開了花,養分被輸送到種子,會影響仙草的風味。但仙草開了花,還真是浪漫,粉紫色細細小小的花瓣,形如薰衣草的花海,被網友形容爲臺版的普羅旺斯。這黑色飲品和浪漫紫粉花的對比,也算是仙草另類的反差萌吧!

外皮黑紫色的黑金剛花生,是上天送給雲林元長鄉的禮物,更是臺灣土地上璀璨奪目的黑色鑽石。 (莊坤儒攝,馬英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