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公共化擴大 潛藏平庸之惡

托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日前表示,蔡英文任內幼托政策不斷加碼現金補助、擴大補助私立幼托機構,使得整體幼托環境依舊無法擺脫高度私有與營利化的市場邏輯。

從托育供應量變化的觀察,似乎並非如此。二○二二年,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已建置一三五處、公辦民營託嬰中心二○七處,供應量約一點一萬個名額,若加入準公共保母及準公共託嬰中心約八萬,已達九點一萬名額。另公共化幼兒園已累計增加到三○五八班,服務供應量達廿五點七萬。就公共化成長速度而言,二○一六年零至二歲送託率由十點三%成長到十七點三%;二歲入園率由十四點七%成長至卅六%;三至六歲則由七十四點九%成長到八十七點五%。公共托育機構或幼兒園的成長,的確是國家幼托政策努力的成果。

這十年,非營利幼兒園教保員的薪資,從第一級將近三點八萬,逐級可至四點九萬。一一三年度總預算編列一○八一億元,若加入前瞻建設第四期特別預算四億元,達一○八五億元,比一一二年度增加一二八億元。增加的包括就學補助增加四十一億元、托育補助增加卅九億元、擴大公共化幼兒園增加卅三億元、調整幼兒園師生比十七億元。托育教保人員早已脫離薪資低、福利低、保障低的三低慘況。

公共托育及教保政策推動,公帑消耗速度與額度都看得見。惟生育率止跌及少子女化現象的緩解,並沒有因此改善。且教保服務人力無法跟上逐年快速成長的供應量。托育教保職場缺工,似乎並非提高工資價碼可以解決。早期教保人員與孩子共同成長,也管也教也擔憂也喜愛的教育觀,近來已漸漸變成了服務買賣的消費概念,以及政府高唱滿足家長需求的福利願景,明顯耗損教育導正的權柄。以前人們常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現在卻戲說「教育無根,怎能不走樣?」

當幼兒教育服務被視爲滿足家長的手段,孩子托幼的時間愈來愈長。這階段的親子依附關係,深受父母陪伴深度及品質影響。假性孤兒的孩子,情緒不穩是常態。當幼兒教育合夥人只剩下托育教保人員,當幼兒教育質變爲家長服務業,托育教保服務人員淺碟的工作價值及成就感,遇到親師溝通不順,隨時準備走人。

政府希望家外送託率得提高到跟OECD一樣,因此有意識且狂熱地擴大公共化幼兒園供應量。家長陪伴的親子光陰是孩子最需要的資源;阻擋年輕夫妻生育的是系統化的工時過長及侵佔育兒時間。政府比齊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優越感,並未解決人口消長及教保職場人力流失。

在強大意識與理想主義的催動下,托育教保政策只有公共化,卻不檢討可承辦的團體或法人機構是否過量、不考量預算是否排擠其他政策、不面對去家庭化的互動失衡及關係失溫,亦不討論公立、非營利、私立托育教保機構存在的意義。公共化只是政府不計成本的編列預算,提供平價托育機會,但沒有真正解決少子女化的生育問題,也沒有興趣去了解托育教保職場的細節;體面的說詞配合主流媒體宣導形成集體意識,加上衆人不假思索的堅持,反而可能成爲謬誤的根源。

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的平庸性」,不用良知思考公理正義,過度專制強權的體制下,難以獨立思辨是非對錯。托育教保公共化超過十年,臺灣在二○一六年出生人數低於廿萬,二○二二年出生十三萬八九八六人。請想想,一種平庸的邪惡,是否正肆虐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