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披露美將在G20會議上繼續對華施壓
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道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15日報道,美國財長耶倫說,美國不排除採取任何措施,包括可能徵收額外關稅,以應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阻止大量廉價商品涌入美國市場。
耶倫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受訪時說:“我們擔心,中國在產能嚴重過剩領域的商品可能會大量出口到美國市場……我在與他們的討論中非常明確地指出,這不僅是我們的擔憂,也是其他國家包括歐洲、日本,甚至是新興市場如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的擔憂。”
圖爲耶倫接受CNN採訪視頻截圖
當被問及美國是否可能徵收額外關稅時,耶倫在14日播出的訪談中說:“我不會排除任何可能的應對措施,但我們確實希望負責任地管理這種關係。”
耶倫也爲拜登政府提振國內製造業以擺脫對廉價中國商品依賴的做法進行辯護。她認爲,美國這麼做只會對通脹產生非常有限的影響。
另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4月15日報道,日前警告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問題的美國財長耶倫,預計將在本週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拉攏更多國家對中國施壓。
此前,中國多個部門都對所謂“產能過剩”問題作出了迴應。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斷產能是否過剩,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來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毛寧指出,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背經濟規律,不利於本國產業,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此前報道
商務部長王文濤在法國迴應對中企"產能過剩"指責:毫無依據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4月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法國巴黎與法國經財部長勒梅爾舉行會談,雙方就中法經貿合作相關議題進行坦誠交流。同日,王文濤還在巴黎與法國外交部外貿部長級代表李斯特會談。
4月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法國巴黎與法國經財部長勒梅爾舉行會談 圖源:商務部網站
4月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法國巴黎與法國外交部外貿部長級代表李斯特會談 圖源:商務部網站
而就在一天前,王文濤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時,就美歐近期所謂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產能過剩”的指責作出迴應。他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美歐等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
王文濤說,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積極支持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當天,十餘家在歐電動汽車企業也參與了圓桌會。會議圍繞電動汽車及上下游企業經營發展現狀、歐盟營商環境和未來發展前景等進行深入交流。
美國《財富》雜誌報道商務部長王文濤的相關表態
直新聞注意到,王文濤的相關表態,被不少外媒引用,甚至以此爲標題進行報道。美國《財富》雜誌就在報道中提到,業內人士也對王文濤的觀點表示贊同,認爲充分的市場競爭是中國電動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報道還提到,在王文濤爲中國電動車正名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見來華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時,也敦促美方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不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美歐的“中國電動車焦慮症”源於哪?
近期,美國政府以所謂“威脅國家安全”爲名,宣佈將調查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同時,歐盟發佈條例,要求海關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國家和地區在缺乏充分證據支持情況下,執意推進實施對我國電動汽車貿易限制舉措,既不符合WTO國際貿易規則,也將嚴重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損害全球消費者利益。這既不利於全球汽車產業發展,也將遲滯自身電動化轉型進程。
汽車產業是典型的全球化產業,其健康發展離不開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將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高水平開放合作,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美國電動汽車發展緩慢不應歸咎於中國”,4月9日,香港《南華早報》以此爲題,刊發了美國得克薩斯州貝勒大學副教授、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撰寫的評論文章。文章批評,美西方近期針對中國的最新話術“產能過剩”,是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和全球戰略的又一次抹黑批評。文章直言,美方將所謂“產能過剩”和電動汽車市場更廣泛的問題混爲一談,簡直大錯特錯。鑑於中國電動汽車目前完全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在美國市場製造出高價格困局的根源並非是中國的“產能過剩”。
法國企業家阿諾德·貝特朗日前在社交媒體上也發文指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的“產能過剩”,這一論調實質上是美西方擔心中國如果繼續發展將遠超他國,並影響到自身利益。貝特朗指出,西方這一論調的實質性問題,在於競爭力,而非產能。貝特朗認爲,中國是在按規則行事,近年來在教育和創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和時間。反觀西方,過去幾十年,其災難性的政策導致自身發展緩慢。文章最後強調,“產能過剩論”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糟糕的領導力,那便是“寧願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也不願面對現實”。
回溯:歐盟的反補貼調查 是“大殺器”還是“迴旋鏢”?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啓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旨在覈實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是否確實從不公平補貼中受益;10月4日,歐盟正式發佈了調查的相關信息與具體流程。調查將於2024年11月底結束,不過歐盟執委會可能會提前徵收臨時關稅。
在此次調查中,法國成爲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主要推動者,以此來保護自身汽車產業。路透社4月7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王文濤在巴黎會見雷諾首席執行官、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代理主席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後者曾直言受到來自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挑戰,“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價值鏈上非常有競爭力。”
直新聞注意到,歐盟對華的反補貼調查,就連自己人都看過不眼。德國《經濟週刊》在調查具體流程發佈之際,就曾嚴厲批評歐盟說,歐盟此舉只會損害我們自己。關稅或進口限制的保護極具欺騙性,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躲進了一個虛幻世界,一個未來將破裂並造成巨大損害的泡沫。
不僅如此,業界也對此表示擔憂。大衆、寶馬等歐洲車企在調查發起時就紛紛提出反對意見,擔憂其會產生“迴旋鏢”效應。
還有分析指出,歐盟聲稱要“保護”歐洲汽車產業,但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最後都被證明起不到保護的效果。歐盟此前對中國光伏產業展開的反補貼調查就是前車之鑑。
彭博社也刊文稱,歐盟與其浪費時間調查中國的“補貼”,不如專注於提高自身競爭力。
作者丨戚旻,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