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全球經濟未來風險不容低估

參考消息網5月22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20日刊發題爲《全球經濟比看上去更脆弱》的文章,作者是世界銀行前常務副行長貝特朗·巴德雷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伊夫·蒂貝爾吉安。文章摘編如下:

如今的經濟前景自相矛盾,令人感到奇怪。雖然以技術和能源爲引領的全球市場對高額的短期利潤熱情高漲,但上個月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會議上,氛圍顯然很悲觀。這兩個全球性機構就日益增加的經濟碎片化風險發出強烈警告。

碎片化危害極大

在基於近200個國家的主權之上的地緣政治體系內,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能夠運行下去。這一想法通常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理想主義。或許,更像是狂妄自大。畢竟這一奇怪的融合體在上世紀30年代解體過,而且分裂狀態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但理想主義並未消亡,隨後全球體系在各國一致同意的規則、共同參與的國際機構、一定程度的相互寬容和危機管理的基礎上重建起來。從一開始,安全方面的考慮就被儘可能地與經濟分隔開來。在上世紀90年代,這點變得尤爲重要。當時,擁有截然不同制度的國家開始融入全球經濟。

如今這一體系的基礎正在被迅速削弱,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似乎發生逆轉。IMF第一副總裁姬塔·戈皮納特最近解釋說,經濟碎片化可能對貿易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影響效率提升、增加宏觀金融波動風險。經濟碎片化還可能使流向全球南方的資金減少,破壞包括氣候行動在內的全球公共產品的供應。

五個關鍵因素正在推動這一趨勢走向經濟碎片化。第一,不斷增加的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不信任,降低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國家的合作意願。

第二,關鍵國家越來越多地允許安全考慮影響經濟政策,其中一些國家採取廣泛行動來確保能夠獲得生產要素、使用基礎設施、獲取技術。雖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各國必須保持克制。雖然全球化是逐漸發生的,但由安全舉措推動的去全球化進程很可能是迅速且難以控制的,從而構成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之間的裂痕不斷加深。在許多人努力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和氣候變化之際,公衆和私營部門對發展中經濟體的支持已經崩潰。持續數十年的、向發達經濟體靠攏的趨勢似乎已經中斷。在全球南方,怨恨情緒在累積。2023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淨流量已經變爲負數,2024年這一趨勢還在惡化。

第四,氣候和災害風險快速升級。隨着特大洪水、火災和乾旱激增,未來幾年,許多國家都面臨不穩定風險,但我們沒有全球“安全網”。

第五,人工智能的指數級發展正在加劇國家間競爭,而不是推動所需的全球合作。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龍·阿杰姆奧盧和西蒙·約翰遜所言,要確保人工智能創造就業、而非只是摧毀就業,法規、政策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全球南方國家需要在人工智能監管工作中擁有發言權。

避免一體化崩潰

誠然,全球經濟體系仍有許多韌性。近年來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巴西輪流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這表明全球南方的大多數國家仍致力於推動相互依存和全球治理。私營部門仍具有相互依存的特點。我們仍擁有專門的國際組織、全球教育網絡和全球公民社會。

但我們不能低估未來風險。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爲,未來數月乃至數年將帶來一系列衝擊和危機。如果各國領導人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來應對,以獲得相對於對手的優勢,一體化的全球經濟可能會分崩離析。這一過程的速度可能會令決策者不知所措,從經濟陣痛到社會動盪,再到拋棄共同遵守的全球規則,這條路很短。

即使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只發生部分崩潰,也將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因爲這將破壞對全球公共產品的投入。對於擔心移民對本國影響的政客來說,如果不在應對氣候變化、扭轉沙漠化趨勢和減少貧困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到2050年可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試圖穿越地中海。

對於決策者而言,國家安全必須是優先考慮的問題。但“保住”經濟的舉措必須和努力改善與對手的溝通情況和投資全球公共產品相結合。爲此,世界領導人應該利用G20和其他多邊機構來提升支持集體治理的團體和機構的地位,重點應對人工智能風險和氣候變化,以及避免全球經濟體系分崩離析。(編譯/胡婧)